农村店的生鲜经营(二)
作者:徐鸣;出处:《店长》2010年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农村连锁超市生鲜自营的基本管理办法之一:简单有效的毛利总额管理法。他们简单化的管理方式其实真正抓住了生鲜经营的核心:最快速地把生鲜商品销售掉。

  生鲜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很多零售企业最为头痛的事情,所以才会在生鲜经营方式上多次反复!头痛在哪里? 不外乎损耗控制等。

  很多企业在生鲜管理上本末倒置,重点都看着那几个点的损耗,而恰恰是这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使得很多零售企业在自营生鲜过程中永远不能释怀,心中永远想着如何能够控制损耗。其实,生鲜的损耗是不可能没有的。 

  做农村市场的小型零售连锁公司,在管理上当然不能和那些所谓的区域龙头企业相提并论,从管理严谨度到电脑系统的先进度、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有胆量在农村市场经营生鲜,而且还是自营为主的生鲜呢?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简化了管理,强化了对最终获利的基本需求,不拘泥于一些旁枝末节!总结一下,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推进的“生鲜毛利总额”管理法! 

  所谓“毛利总额管理法”,就是以追求毛利总额达标为目标。比如,当天进货总额为10000元,要求销售达到12000元。商品具体卖什么价格、有多少损耗不作为重点,重点只有一个:想尽办法获取12000元的销售!  

  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那些自认为管理精细的企业控制的重点是损耗(眼里没有销售),而这些农村市场零售商眼里没有什么损耗,只有如何想办法把商品卖掉。这是最最核心的差异,前者管理复杂,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还会抑制销量(因为损耗大的商品基本上都是销量大的商品),而后者因为目标只有一个“销量”,因此更加有竞争性。 

  我不是在倡导粗狂式管理,而是在倡导“化繁为简”的管理。很多企业过多地拘泥于细节管理,而缺乏宏观管理,结果总是“抓小放大”,长此以往,生鲜经营不佳也就成了正常的事情。  

  那么,这些在农村市场蓬勃发展的小型连锁企业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第一,管理方法要简单有效。
  
  农村小型连锁企业也许没有去听过很多“专业零售课程”,因此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什么约束,没有什么顾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因此很多的方法都是很直接、很简单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因为毕竟在农村市场,大部分的顾客还没有达到城市顾客的需求,在商品的鲜度、购物环境等要求上尚不高,因此有时候过度追求所谓的标准和管控,增加成本不说,还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他们简单化的管理方式其实真正抓住了生鲜经营的核心:最快速地把生鲜商品销售掉。单单这一点,就值得那些所谓的“现代化”零售企业们思考。一些“现代化”企业销售规模不是很大,但所沾染的“官僚”习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销售规模的正常扩张。“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这是那些较大零售企业在经营生鲜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也许应该好好学习这些农村小型连锁企业!  

  第二,用人方法要简单有效。  

  生鲜的经营人才一直是行业内的稀缺财富。不可否认,生鲜的经营需要专业的人才,但是在这些农村连锁公司里,并没有所谓的行业专家,有的只是纯朴的管理思想,以及因缺乏“人才”而不得不对“非专业人才”进行相当大授权的生鲜用人机制。配合简单有效的控制,这些“非专业”的生鲜经营人员确实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倒是闯出了一番天地。 
 
  他们出不起高的薪水,因此不可能会有高级别的生鲜经营人才愿意到这些企业工作,这种状况在很多偏远、相对落后的市场非常普遍,但是,没有“人才”就不经营了吗?显然,这些农村连锁零售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们明白了一件事情:外来和尚虽然好念经,但是也得有外来和尚愿意来小庙念经,并且也得请得起这些外来和尚!  

  过程控制当然重要,但我们必须得想明白:控制过程为了什么?如果把“控制过程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这个主题忘记了的话,那么过程控制就成了阻止结果产生的主要障碍! 
 
 下期继续讲农村连锁超市生鲜自营的基本管理办法之二:简单有效的配送管理。

(作者系华润万家华东区前采购总监,现为零售业资深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