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二)
作者:徐鸣;出处:《店长》2010年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我们要懂得用人政策中的开源节流,不是低成本运作都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低成本的最终回报。学会综合算账,学会理性分析,是中小零售企业迅速成长的关键所在!

  最近,我们在给苏果苏北加盟系统做经营诊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值得我们关注:这些苏果的加盟体系都是原先的供销社体系转制而来的,都带着浓厚的国营企业的烙印,在进行经营诊断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对“低成本运作”的“理解误区”,而产生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彻底理解“开源节流“的核心意义!

  我们购买商品都讲究物美价廉,物有所值,再便宜的东西如果质量不好,一样没有价值。零售企业在经营生鲜和非食品的时候,在经营上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清晰的商品“性价比“概念,一味地最求所谓更低成本。但是,更低的成本如果没有销量支持,这个更低成本可能就意味着“库存”,可能就是滞销!  

  这个思想转换到企业用人上,也是一样。这些在苏北地区的零售企业在用人上也完全使用的是“更低的用人成本”。其实,更低的用人成本的关键在于低成本的回报上。  

  举个例子:  

  两个采购,一个采购有相当的经验,工资要求月薪4000元,另一个采购是新手,但是月薪要求才1000元,选哪一个采购?我们接触到的很多企业在用人上真的充分体现了“节流”的主体思想,这些企业大多数会选择1000元月薪的采购!但是,别忘了“开源-节流”才是真正的关键。有经验的采购和采购新手给公司带来的回报完全是不同的!有经验的采购和无经验的采购在SKU管理、促销控制、供应商费用收取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 
 
  再举一个销售规模5亿的连锁企业的例子:  

09年零售行业平均收费率大概在7%,我们所接触的连锁零售公司的收费率只有不超过3%。3%大概就是1000元月薪采购的基本收费能力,而4000元月薪大概能够达成的收费率在6.5%以上。  
 
  如果公司有10个采购,低成本运作的成本大概是1万元到1.5万元,年度的采购收入大约在1500

万元左右;高成本运作的成本大概是每月4万元到6万元之间,年度采购收入大约在3250万元。  从人事成本上看,每年增加的支出达到了几十万元!但是如果从最终结果来看呢?3250万减去1500万是多少?那是将近2000万的利润!这和几十万的人事成本相比,孰重孰轻?而这只是我们最近接触的很多中小零售商遇到的状况中的一个而已! 
 
  记得在2000年的时候,物美集团成立了一个独立公司——物美大卖场有限公司,第一任总经理来自于家乐福,年薪超过百万元,其招募人员的宗旨只有一个:立刻能上手的、有很好行业经验的人,薪水即使很高也值得!当时进入物美大卖场公司工作的总监级人员都是行业中的领先者,虽然公司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事成本,但是,物美大卖场当时的几家门店的效益在内资企业中处于前三位的领先者地位。杭州文一路店开业当年就盈利,第二年开始盈利超过千万! 

  是什么原因造成在用人上的巨大理念差异? 
 
  试想一下,为了节约用人成本而迁就使用经验不足的人员所带来的隐性损失(美其名曰: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是多么的庞大?况且,市场不等人,等到这些“低成本”的人才成长为有经验的人才的时候,也许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外,这些“低成本”人员的成熟周期是多久?一年?两年? 

  企业的经营者应该仔细算算,一年下来,先不考虑由于采购人员经验的不足带来的商品结构上的不良后果,仅就采购收入上的损失是多少? 
 
  一个真正的零售经营者,应该多考虑的是“应得”和“既得”之间的差异。
  
  在开源节流之间必须要找到最佳的平衡!  

  我的建议是:开源节流必须融入到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中去,同时,还必须有理性地分析和判断,片面的开源会带来更多无效的、高成本投入的所谓收入(也许收支还不相抵充);片面的节流更会抑制企业缩小“既得”和“应得”之间的差距!学会综合算账,学会理性的分析,是中小零售企业迅速成长的关键所在!  

  下期“开源节流( 三)”,主题为“多业态混合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如何用模块来经营管理多业态零售企业。

(作者系华润万家华东区前采购总监,现为零售业资深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