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折扣背后的零售业危机
作者:王炎;出处:《店长》2010年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2009年最后一个月最大的行业趋势性事件是迎来了圣诞季打折风潮,不过,是不是折扣就一定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便宜,零售企业就能够从中获得高利润,却是一个问题。本期“发现财报”将尝试解读打折季背后的故事以及行业危机,并结合华润、杭州解百等上市公司的财报做出分析。  
  
  此外,12月较为引人瞩目的个人事件当数上市企业茂业国际的老大黄茂如“失踪”事件,这个低调的广东富豪甚至一度被传与深圳原市长许宗衡案有关。


圣诞疯狂折扣背后

  一个穿红色衣服的老人在12月格外受宠,因为他是圣诞老人。圣诞的商机绝对是各大零售商不容错过的。比之往年,2009年圣诞百货打折最大的“突破”就是创造了折扣幅度的历史新高。

  “冬天当季大衣直接打三折”、“满500元立减260元”等在金融风暴时都未出现的大幅降价在圣诞到来之前提前出现了,杭州甚至出现了“满400立减330元”的疯狂举措。这使得甚至有消费者用数百元即可购到价值4000多元的商品。

  进入12月最后一周,百货零售商的折扣变得更为疯狂。对折甚至三折根本就是“基本款”,上海六百猛烈推出“满198元减100后”还可以“满500元返现金”并抽奖,上市公司香港新世界麾下的巴黎春天百货、百联旗下的永安百货等都降低了立减的门槛,只要满99元即可减去50元到60元。 

  这些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折扣之下,大多零售企业的销售额的确大幅上升。比如,巴黎春天五角场门店打折三天的销售额基本上相当于其大半个月的销售额。

  然而,这些表面风光的背后却是业者危机的凸现。
  尽管折扣使零售企业的销售额明显上升,但大多数百货商都表示利润急剧下降。根据一些上市公司公开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以往百货类企业的毛利率一般在20%以上,因为服饰类商品的利润空间很大;而大卖场通常的毛利率在15%左右。

  然而,从08年金融风暴开始沿袭至今的打折风潮使得不少百货的毛利率已经跌破20%,甚至有些还低于大卖场。比如,新华百货09年第一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8.26%,合肥百货目前的毛利率约为17%,而华润创业09年第三季度的应占溢利较08年同期减少26.4%。立减打折方式最为猛烈的商家之一的杭州解百利润下滑更严重,根据其财报显示,该公司09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1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5.6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1.42%。

  当然,并非每家百货零售类上市公司的数字都如此难看,但在不停让利打折后,业者确实面临着行业整体利润率的下滑。

  “我们也不想打折,毕竟会损失利润,光是销售额上去,并不一定是有利的。但是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低价消费的习惯,中国消费者对于价格是很敏感的,所以价格下来容易升上去难啊!”一位从事百货业近20年的业者苦闷地透露。

  除了消费者低价消费心理之外,造成“损失利润的打折大战”的最根本原因是百货企业联营扣点模式的弊端。这种模式下,零售商可以通过拖延账期积压资金来获利。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在联营扣点的模式下,几乎大多百货都没有自有品牌,完全依靠招商进行经营。据调查,在零售商的资金来源中,占据比例最高的是应收账款,占到25%,而这部分资金原本应该是及时给予品牌商、供货商的货款,如今成为了零售商的无息贷款;而原本应该排在第一位资金来源的业务利润盈余仅占15%;另一项预收账款,即百货发出的购物卡等,居然也占到资金来源的9%,即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项资金来源占据了34%,远远超过零售商原本应该作为商业本质收入的业务利润盈余。

  这种模式会逼迫百货业者去招商交租那些销售能力较强的品牌以保证现金流,于是各大商场品牌雷同,因为符合条件的就那么几家。没有特色、缺乏自有品牌,会使业者失去核心竞争力,于是低价战成为唯一手段,大幅折扣不可避免,行业利润率自然下滑。有业者指出,假如大多百货企业长此以往,便是整体行业衰退的开始。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有部分企业想到了转型或开辟新道路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华润万家就是12月表现较为突出的一个。

  打造新型购物中心是华润万家的新思路。“我们将新推购物中心品牌‘欢乐颂’,首店计划2010年年中在深圳开业。‘欢乐颂’定位大众化社区型中型购物中心,面积为4-6万平米,这类购物中心相对成本较低且具固定社区客源。”华润万家首席营运官陈硕表示,结合其他生活方式业态的购物中心是未来最具潜力的业态之一,但大型购物中心的成本过高,有时辐射范围不广的话很难盈利,而中国不少城市都过多地开发10万平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型购物中心市场在国内还比较空白,所以“欢乐颂”在全国1-3线城市都可以开发。

黄茂如“失踪”事件

  正当大家在关注行业趋势时,12月下旬开始比较引人瞩目的事件还有一个——黄茂如“失踪”事件。

  茂业国际12月中下旬一度宣布停牌。有报道称,此次停牌与公司董事长黄茂如接受内地公安机关调查有关。而茂业国际新闻发言人、市场部经

理欧亚军在第一时间却表示“不知情”。不过很多人都留意到,停牌公告的高管署名,已从之前的董事长“黄茂如”,变为公司执行董事“王贵生”。

  资料显示,茂业国际于2008年5月在香港上市,主要是从茂业集团分拆及重组的百货资产,旗下拥有“茂业百货”和“人民商场”两大品牌,同时控股一家内地上市公司——成商集团。

  就在黄茂如“失踪”期间,12月18日渤海物流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王福琴、韩玉、汪冬青等三名茂业系干将还是毫无悬念地被选举为董事,至此,已经成为渤海物流第一大股东的茂业系正式入主渤海物流的决策层,超过原第一大股东安徽新长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渤海物流董事会中的人数。这是颇为戏剧性的一幕,因为老大深陷“调查门”的同时,茂业系三人依旧如愿进入渤海物流董事会,似乎茂业的冲劲未受影响。

  12月22日晚间,茂业国际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询问黄茂如,其因处理一些紧急个人事务不在公司,并未受任何中国政府或执法机构调查。公告称,公司注意到一些媒体报导称黄茂如正在被中国政府或执法机构调查,考虑到媒体报道的严重性以及其对公司股价及运营的潜在影响,董事会已于2009年12月17日成立特别委员会,以在黄茂如不在公司期间处理公司的日常运营事务和保证公司运营的稳定。因黄茂如已经回公司上班,上述特别委员会解散。当天市场已受黄茂如回公司上班消息影响:“茂业系”股票大涨,成商集团涨幅8.17%、深国商涨幅4.51%。 
 
  不论事实真相如何,黄茂如事件在12月下旬算是在零售行业打折风和部分中小连锁企业IPO的常规动态中让人颇为一震的消息。

名词解释:

  联营扣点模式:零售业对品牌商收取租金并做一定比例的分成,采用统一收银模式,然后给予品牌商一定的付款账期。商家依靠向品牌商收取销售通路的费用,包括品牌专柜的设计装修费、商品实样陈列费、销售人员费用等。

  IPO:全称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