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与外资自有品牌的优劣 | ||||||
| 作者:熊杰;出处:《店长》2010年2月号 总第34期 | ||||||
|
||||||
|
近年来,连锁企业总部集中统一采购的价格优势不断受到挤压,单纯的商品销售利润日趋微薄。因此,一些有前瞻性的零售连锁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用自身终端销售网点的优势推出自有品牌来拓展盈利空间,品种涵盖生鲜、食品、非食品及百货,如大润发的“大拇指”商品、卜蜂莲花的“全信”啤酒、“家乐福”饮料、世纪联华的“LH” 、华润万家的“润之家”、“简约组合”…… 目前,无论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还是华润万家、联华等国内的知名零售商,都把开拓自有品牌商品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发展战略之一。PB商品价格要比同类商品价格低10%-30%,而利润却高出10%-30%或以上。 以大润发自营商品“大拇指”为例,其品项有近2000种,部分商品比主流品牌便宜五成,与同类商品比较也便宜10%-15%。“大拇指”目前已推出数百种商品,包括保鲜盒、记忆枕、健康醋、激光视盘机等,价格比主流品牌便宜15%以上。 从经营自有品牌较为成熟的外资零售企业走过的历程看,PB竞争的重点最终还是须保证商品的品质,仅仅保持低价是不行的。在掌握了网点资源、市场信息、有效消费者等一系列资源之后,最重要的便仍然是关注品质的保证,坚持低价优质,如此PB商品才会畅销。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向顾客提供超值的商品,同时还要为自有品牌商品进行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的定位设计。 目前本土零售企业的PB商品,大多包装图案较简单,包装质地相对较差,品种大都集中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上,如家用卫生卷纸、洗衣粉等。部分本土企业多以畅销品牌为模仿对象,缺乏特色,质量偏低。 客观地说,本土自有品牌的开发仍处于起步的“婴儿期”阶段,本土零售企业应改变仅靠压低成本而不顾品质的短视战略,这种单靠低价促销的手法已经明显落伍。PB商品虽比一般同类商品价格低10%甚至50%,但并不意味着品质更低。随着消费者日渐成熟、理性及国家政策日趋严格,假如无法做到品质更好,仅靠价格低廉,也许暂时行得通,但并非长远之计。这样开发出来的PB商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若想赢得消费者的长久忠诚,本土零售企业向外资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如在自主研发、设计、品质检测维护、特色食品(口味)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