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4500平米超市改造纪实
作者:张青山;出处:《店长》2010年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09年10月底,应西部某连锁超市公司邀请,对其旗下一家4500平米超市进行改造,其中的点点滴滴,颇有借鉴。

【现状】  

  该超市位于西部某地级市,开业已经接近六年。整体情况为:  

  ◇店铺环境差,缺乏吸引力:灯光暗淡,通道狭窄,地面损坏严重;地下商场先天不足。

  ◇缺乏店铺整体VI形象,既没有突出的标识,也没有基本的识别和商业气氛;  

  ◇商品结构老化,整体商品价格带定位比较低,到处是一元货、两元货,导致顾客群层次也越来越低。商品缺项严重,名牌商品、领导性品牌缺乏;同时,单品数过多,缺货比较严重。  

  ◇商品陈列杂乱无章,除个别部门的某些商品之外,大多数商品没有体现陈列原则,陈列没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难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货架款式陈旧,货物无处堆放,满地乱放,存货区不足,且杂乱。  

  ◇ 日均销售徘徊在较低水平,管理层和员工面对强大的对手,缺乏竞争的信心。  

  ◇ 平心而论,你可以在中国的很多市、地、县看到这类超市,说得残酷点,就是一个堆满了货架和货物的大屋子。当管理水平更高的对手到来时,不得不面临市场的淘汰。  

  ◇ 经过初步评估,我们认为该超市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处于传统繁华地带,距离政府机关和“富人区”较近,商圈内具有一定的消费潜力,销售具有提升的空间,但商品结构急待改善。  

  ◇ 无论是该公司老板还是该超市员工,对于变革有比较迫切的要求。根据商议,我们计划从店铺形象及总体布局、商品、陈列、服务、流程及培训、促销活动组织等六个方面为该超市做咨询和辅导,为期两个月。

【诊断及改造】 
 
  该超市位于一家百货公司地下负一层,中厅有天井直通顶层。中厅有两个出入口,外面还有两个出入口通到大街上(该地区地势不平)。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该超市属于环形商场,内外有4个门,内外双循环构造,但是商品设置却简单搬用方形商场条块分布的布局,造成顾客按照条块聚集,里通道有顾客,占商场面积60%以上的外通道却没有顾客,尤其是居于外通道的非食品家杂、针织等比较冷僻的部门,销售不佳。同时,他们为了更多地陈列商品而安装的货架和堆头,将通道变得很窄,主通道不到1.5米。顾客动线不清晰。  

  经过思考和实地研究,我们提出了双环形布局的建议,即开拓内外两条主环形通道,打通内外通道的交叉通路,把非食品放在内圈,把食品、洗化等生活必需品放在外圈,通过外圈食品客流带动内圈非食品客流;将主出入口全部放在商场东侧,减少一个出入口,逼顾客进来转圈,走遍整个超市。  

  此外,根据商场四个角都是死角的现实情况,设置了刚性需求的商品部门,并且注重各个商品部门的商品之间、动线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最死的一个角,考虑到距离本地最大的妇产医院距离比较近,所以设置了儿童区,将婴儿食品、奶粉、服装、玩具等集中起来,同时加设了儿童乐园。  

  其实在我们没有来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为了减少死角,准备把原有的生鲜区厨房、操作间等砸掉,然后重新在另一头死角设立生鲜区,以带动人气。  

  我们的方案出来后,他们最初想不通,后来经过详细说明,不仅接受了我们的意见,而且认为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布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下了生鲜区搬迁的大笔资金。  

  布局改造方案定下后,其他的事情就相对好办了。我们设计了漂亮、实用的货架储货区、柱子处理方案、服务台改造方案、出入口改造方案等。  

  一个4500平米的超市,原有的单品数量居然和1万平米的超市一样多。岂不知单品数越多,管理难度越大,管理成本越高。最重要的是,这会导致商品价格带混乱,商品结构不清晰,市场定位不准确。经过艰苦的梳理,我们把该超市的单品数砍掉了一半。  

  当店长助理拿来薄薄的20来页的店铺管理流程的时候,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仅仅20来页的篇幅,竟然还包括了员工仪容仪表的要求。该超市的领导告诉我们,之前请过几拨老师,现在他们手头也有10多本其他超市的管理流程,但是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因为上面的内容与他们的现实要求相距甚远。  

  大家都知道流程对零售连锁的重要性,它决定了模式是否可以拷贝,但真正能做出适合自己的流程、并且贯彻执行的却寥寥无几。没有适合的、成熟的、能不断发展的流程,就无法完成模式复制,导致出现了一个连锁体系下不同的店铺,工作方式、管理模式和销售业绩都有很大差异的情况,这也阻碍了企业连锁化的进程。  

  该超市已了解了流程的重要性,所以希望我们把流程改造作为一个重点。我们把这个工作分为四步进行。  

  1.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写了25个一般工作流程,2个特殊工作流程,并且配备相应的表单。这些流程既不是沃尔玛、家乐福的,也不是华润万家的,而是充分考虑了他们的人员条件、企业结构、硬件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完全“属于”该超市企业的结构完善、严谨、细致和切实可行的流程。  

  2.流程编写完毕以后,就开始流程的培训。我们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组织了多次考试,张榜公布考试成绩。在他们领导的强力支持下,把考试成绩作为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3.流程写出来不是给人看的,是用来执行的。但是,对于一直缺乏流程的企业,马上执行还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们又通过表单模拟,来模拟流程的执行。  

  4.经过培训和模拟,流程开始在企业中真正执行。

【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因为装修上的延误,没有赶上圣诞节,也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没有做一分钱的开业广告宣传,但一个全新的店铺呈现在了当地人民面前:从未有过的宽敞的通道,明亮的环境,优雅的音乐,漂亮的陈列,尤其是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端架、堆头,这些都吸引了晨练的人们来购买,全新开业当天的营业额比上年同期上升了一倍。且通过口口相传,第二天更多的顾客来到了超市,营业额又翻了一倍多,来客数增加了70%,平均账单金额增加了50%  

  从中,我们看到了几个可喜的现象:

  一喜:占卖场60%的外通道有了顾客,死角变成了活角,双循环实现了。  

  二喜:以前顾客只看堆头的货,现在顾客开始从货架上买货了。  

  三喜:超市初级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和发展意识提升了。一个科长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单品可以卖掉这么多。 

  四喜:站在卖场里,不论从哪个方向看,通道、货架、陈列、堆头,看不出只有4500平米,完全是一万平米卖场的感觉,而且是宛如到了家乐福或者沃尔玛。

【总结与体会】  

  我们没有向该超市公司讲太多的理论,而是立足于该企业现状,把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反复强化来教给企业,使之觉得不神秘、不复杂,拿来就能用。避免“听起来热血沸腾,干起来无所适从”。这次改造,该公司方领导给予我们的评价是:务实,注重实操。其管理人员也认为我们讲的东西很形象,能在实际中工作践行。  

  大多数的超市,在营销方面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依靠DM刊和促销商品的结合。这次,我们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也为了培养和开拓该超市员工的思维,提出了多种的、立体的宣传营销方式,包括商品方案、陈列方案、促销DM刊方案、广告宣传方案、场内外活动方案、预算方案等。这些方案如果能够得到执行,在一个地级城市应该是具有爆炸性的效果。但是因为装修公司进度缓慢以及其他客观问题,导致只有商品方案、陈列方案、促销DM刊方案得到执行,这是极大的遗憾。  

  商品陈列指导是个细致活,我们紧盯促销商品选择、谈判、到货等环节,一个一个落实,手把手教授超市的管理人员。为了让员工能够把堆头打整齐,我们用胶带纸在地上画出堆头位置;为了把货架装出一条线来,我们用线绳来拉直线,培养员工的标准化操作意识。尤其是DM刊,三审DM刊,从商品、价格、单位到类别、图形大小,甚至拍摄,我们带领该公司所有经理、科长逐个查看和修改。在二次开业前10天里,每天工作在14个小时以上。

(作者系西安纳尔森商务信息咨询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