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的四颗“钉子”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0年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零售最重要的是要与“顾客”和“厂商”协同发展,而这两点也恰恰是我国零售最不屑一顾、最不熟悉的。未来竞争主要是“营运竞争”,丢了“营运”这颗钉子,就活不长久。

  最近与业内人士交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与全国各地零售业的快速进步相比,上海的零售业退化得很厉害,很多店铺不忍心多看。大家既担心又惋惜: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三年内就会出大问题!这是表象还是本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才能扭转困局?  

  世界是悖论的集合,悖论是这个世界的脊梁。因为成功,所以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是,过去成功不等于未来成功,过去好运不等于未来好运。如民谣所说:“丢失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那么,中国零售的“钉子”在哪里?  

  第一颗钉子——战略。  

  有人说中国零售没有战略,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并不符合实情。中国零售的发展就是靠战略领先取胜的。但过去的零售战略主要是“方向性战略”,是一个粗略的、大致的、目标型的战略,缺乏对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研究,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战略。  

  在需求扩张、跃进式发展的年代,只要敢于“发展”,就能占据一席之地。但未来的战略应该是技术性战略,零售最重要的是要与顾客和厂商协同发展。而这两点也恰恰是我国零售最不屑一顾、最不熟悉的。  

  第二颗钉子——营运。  

  营运就是把作业活动工具化、公式化、简单化,从而获得高效率。在零售业,我们看到有些公司的店铺业绩几乎完全取决于店长的能力。其实,这与营运管理的“工具化思维”是背道而驰的。未来竞争主要就是“营运竞争”,但很多零售企业现在连“以商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更不要说“以营运为中心”了。  

  丢了“营运”这颗钉子,就活不长久。面对复杂多变的消费者与无穷无尽的竞争者,如果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这叫“战略竞争”,如果比别人更有效率、成本更低、质量更优、服务更好,这叫“营运竞争”。营运竞争的优势来源于对顾客的服务。通过有效的营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更能体现顾客的需求,这需要依靠一套体系、技术与方法的支撑。

  第三颗钉子——对等。  

  总部与店铺不应该是上下级关系,而应该是功能互补的两个对等部门,受制于最高管理机构。总部负责执行最高层的决策与计划,并通过设计使决策和计划具体化,成为行动方案,完成除店铺以外的一切业务营运工作;店铺负责商品销售和现场服务。总部不是警察局,是提供服务的机构;供应商第一,员工第二,顾客第三;内部满意度决定顾客满意度。现实则是:总部成了真理的化身,门店成了“应声虫”,知情的一线管理者没有多少话语权,高高在上且不知情的总部管理者却牢牢掌握着话语权与规制权,这种不对等的局面导致企业越来越官僚化,是低满意度与低效率的根源。而另一种不对等是:广大员工与基层管理者,付出太多,所得太少,企业没有建立一种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总成果的机制。现代企业完全应该实施股权分散的产权结构,通过散财而聚人。  

  第四颗钉子——评价。

  谁来评价员工?怎么评价员工?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有话语权的人常常会出于各种目的“忽悠”高层,无论是古代皇宫还是现代企业,这样的事情总是不断出现。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建立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机制。也就是说,没有一套系统化的指标与数据来衡量实际状况,评判状况没有标准,谁能说会道就占上风,他的观点与建议就最有可能被采纳。这是一种“语文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制度、标准、流程、人员监督与考评、奖惩等手段,其最根本的缺陷是无法控制人的主观性与情感对考评的影响。改变“语文管理”的办法就是进行“数学管理”,用系统与技术来管理,这样做对人人平等,把人的主观随意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