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效率是一种习惯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0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公司上下人人养成自觉追求效率的习惯,因为一个企业的命运就是由员工的习惯所决定的。哪些算是零售业者追求效率的好习惯?我觉得有三个,分别是:好斗、验证和营运。

  口号挂墙上,制度写本上,培训时时做,绩效月月抓,但业绩就是无法实现根本性的改善。为什么?  

  “圣人”孔子56岁那年,曾受鲁君之命执掌鲁国朝政,开始了百日“鲁国新政”。他以“仁政”理念为指导,颁布了几项法令:农贸市场上禁止讨价还价;街上男女,一律分道,不许携手同行;凡各国宾客来访,一律由官府接待,好吃好喝,有接有送。结果皆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圣人执政也会失败?第一,幻想背离人性,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所犯的第一大错。人是逐利的动物,你却硬要让他归顺“仁”,这是极不现实也极不仁道的。第二,规则超越习惯,这是中国人所犯的第二大错。  

  这两个错误从孔子一直延续到今天。人的习惯根深蒂固,若习惯背后隐藏着的力量没有被改变,就不可能改变习惯。即使习惯暂时被强制改变,也必然会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反弹。而人性与人文背景,才是形成习惯的基本元素。这正如有些公司,请人来整改,结果由于外人不了解习惯背后的东西,花昂贵的代价让自己犯过的错误叫别人再犯一次。  

  时代发展了,坐井观天、孤芳自赏、烧香求佛,那肯定没戏。但也不能把企业的未来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更不能奢望有一种所谓“标准化的方法”可以提高经营业绩。  

  关键是要在公司上下人人养成自觉追求效率的习惯。而要形成一种习惯,必须有思想、言语、行为作为基础。思想决定言语,言语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企业的命运就是由员工的习惯所决定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存在着一条生死存亡链:思想-言语-行为-习惯-性格-命运。  

  什么才是零售业者的好习惯?  

  首先是“好斗”。在某些地区,一个拥有50个卖场的连锁公司,所面临的不同竞争对手大概有200个以上,一个店铺平均会面临4-5个竞争店。尽管谁都想避开正面交锋,但事实上谁也无法避免恶性的、面对面的、正面的或贴身的竞争。遇到了就要打仗,这是基本的生意原则,因为不打仗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与自愿退出。所以,要时刻准备打仗,而且不能光靠总部打统一的仗,要依靠门店的灵敏性,主动出击。这就需要具备“好斗”的斗志。公司小的时候,店铺较少,统一行动还比较可行;公司大了,既要有统一行动,更要有灵活机动,因为各个卖场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一样。  

  为了打胜仗,有时候也需要喊口号,如新鲜低价、天天平价、诚信经营等等。但喊的与做的不能不一样,只喊不做更不行。沃尔玛喊口号,那是“唬弄”人的,关键是喊口号以后他们还在做“细小的正事”,如每日统计商品的销售与库存等。所以,大店的店长要有一个助理,每天帮你计算好相关数据,你教他们做一段时间,他们也就懂了,这样你就建立了一个管理体系,也培养了人。店长不仅要知道每天的总体情况,而且要知道各个部门的销售情况,这不仅用于对店铺部门经理的考核,也是向总部采购部门提出自己意见与建议的依据。  

  打胜仗的前提是“自主决定”,但现在的问题是:零售企业正在日益丧失“零售定价权”。超市在以通道费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下,自主经营能力日益弱化,“零售定价权”日益丧失,促销活动常常被供应商所控制,促销能力差,被动应对促销活动等成为普遍现象。只有转变赢利模式,提高自营能力,才能重新获得“零售定价权”。零售商要有主动权,而且要与供应商互动,不能让供应商胡来。  

  其次是“验证”。有计划地经营,有准则地管理,并适时跟踪验证,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管理者如果放弃了对计划执行情况的验证权,就不可能达成目标。任何一项计划目标的实施,都离不开对实践过程的跟踪、检查与验证。实际上,人的良心与道德在金钱与利益面前都是十分脆弱的,所以,对人的监控是必须的,管理者必须“有作为”而不能“无作为”。“走走看看”的管理方式之所以被广泛采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验证需要有判断准则。比如判断时间,首先是通过亮度来确定是白天还是黑夜,然后再把握具体时间,古代用日晷,现代用手表。但是,如果乌云遮日,日晷就会失效;如果发条松弛,手表就会不准。可见,管理者需要验证的不仅仅是各种指标,更重要的是要检验体系是否有效。  经济学家用各种数学模型分析经济运行,财务分析师用各种指标说明公司运行状况。按照现有的指标得出的结论一切正常,但是,就是这些被分析师证明为业绩优异的公司,一家又一家倒闭!问题出在哪里?关键是他们只追求时间的精确,却未能分清白天与黑夜,没有对赖以生存的运作体系加以“验证”,验证体系的有效性。他们宁肯相信早已失效的手表,也不愿去遵循自然法则,闻鸡起鸣,太阳升起,还不肯承认白天到了。  

  验证是管理的最大作为,特别要通过验证发现容易捣蛋的人,并借助现代技术控制其不良行为。  再次是“营运”。把营运作为重要的竞争战略,这是追求效率的途径的重大突破。在市场竞争中,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侧重点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二战以后各国的消费需求度都大幅度增长,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制造业所采取的是大批量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日本制造企业则重点关注成本与质量。美国高耗能的大型车与日本的低耗能的小型车之间的竞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营运战略成败的关键是明确竞争的重点,考虑到每个选择可能的后果,并做出相应的战略抉择。一般来说,营运竞争重点包括:  

  (1)价格。价格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因而必然是营运竞争的重点。但价格优势来源于成本优势,所以,企业必须以低成本生产产品。  

  低成本生产应该注意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把低成本作为生产的基本原则,即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符合质量与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是一个普遍原则;二是把“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当作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来看待,并通过这种策略获得在该细分市场的生存空间;三是把低价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挑战现有模式,比如网店比实体店销售更便宜的、但质量相同的商品,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  

  (2)质量。质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工艺质量,即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程度。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是可靠的、没有缺陷的产品。二是指需求质量,即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没有缺陷的产品,不一定是顾客需要的产品;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是适用的产品。所以,质量包含符合性与适用性双重属性。  

  (3)时间。包括交货速度与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迅速的企业往往更有竞争力。在服务提供领域,交货速度就是响应速度。交货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时间送达。  

  (4)灵活性。灵活性是指企业为顾客提供多种类型产品的能力,实际上是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性,这种能力需要以生产体系的柔性为支撑。这取决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建立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从某产品的生产转向另一种产品的时间越短,其灵活性就越好。  

  此外,顾客服务、地点的便利性等也都是营运竞争的重点,尤其是在商业与零售服务行业,店铺选址与提供优良的顾客服务是营运管理的重要内容。  

  困难在于根据顾客的需求、自身条件、竞争对手的策略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竞争重点。这是一个权衡的过程,一个重点的目标可能会与另一个重点的目标矛盾。例如,提高服务水平一般就意味着增加成本,也就是说,侧重一方面就会削弱另一方面。为此,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集中资源,确保重点;二是要综合平衡,协同发展,如营运与营销必须紧密配合。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