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管理十大原则
作者:商灵璧;出处:《店长》2010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如果一家超市的商品流不正常或者断裂,就会严重影响到超市的正常运营,甚至导致超市倒闭。因而,店长日常工作中应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是商品流。很多案例告诉我们,超市的很多问题发端于商品流。如:某家超市开始出现员工乱订货,供应商不按时按量送货,收货环节把关不严导致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流入卖场,超市货架已经空空如也,大量商品却躲在仓库睡觉——某个商品几乎可以卖上5年,大量家电样机缺少配件或损坏却始终得不到处理……从这些情况,店长应该清楚地判断商品流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找出问题并且尽快解决。

               商品管理十大原则

  超市的经营业务是围绕着商品这个核心来展开的,因而商品管理十大原则是每位经营者和管理者应了解与掌握的。

   一、商品为先原则

  怎样理解商品为先?通俗地讲,就是“跟着商品走、围着商品转、随着商品变”,也就是说,超市跟随着商品的定势而定位,围绕着商品的定位而转化,伴随着商品的转化而调整。如商品的升级换代、滞销商品的淘汰、绿色商品的开发等,都可以理解为在商品为先的原则指导下运作。
 
  二、商品转化原则

  无论何种产品,都必须经过商品化,才能有效地被消费者接受。所谓商品化,是指将总部所提供的产品转化为经营商品的全过程,目的在于提高商品的附加值。  

  掌握和运用商品转化原则对于门店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谁能准确理解商品转化的丰富内涵,并注重实践的应用,谁就掌握了超市的经营主动权。  

  三、品类齐全原则  

  对超市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中70%的消费者认为超市首先要加以改进的方面是增加品种。由此可见,超市成功的关键是商品齐全,只有商品齐全的卖场才能满足消费者一次购足的需求。所以,超市在确定商品组合时一定要尽可能地扩大经营品种。但也并非多多益善,而应确定黄金组合架构。另外,超市的经营者要密切关注政策及消费潮流和相关信息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地适时调整品种结构,导入新品。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许多超市经营者只片面追求商品齐全的量化,而不注重挖掘商品齐全的真正内涵,即认识上的细分化。因此,在运营中还要掌握下列要点:首先是商品的品牌,其次是商品的品质,再次是商品的结构。要在挖掘商品的细分和深度上下功夫。  

  四、商品优选原则  

  在超市的经营中,实际上大部分的销售额只来自一小部分的商品,这种比例大致在80%和20%之间,基于这个比例的确立,经营者必须坚持商品优选的原则: 
 
  1.不断发掘创造大比例销售额的小比例商品。 
 
  2.精心培育顾客喜爱并能产生利润的A类商品。
  
  3.从相对无限的商品中优选出有限的商品。
  
  4.对优选出的商品要加以正确组合和合理配置。 
 
  5.结合本超市的实际确定商品的最佳结构比。 
 
  6.动态地理解、应用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构比规律。
  
  7.切忌单纯经营20%或 30%高销售额的商品。
  
  有的超市将商品分为A、B、 C三类,分别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ABC分类管理法。  

  五、商品群特色原则 
 
  商品群是超市经营商品的基本单位,传统的做法大多按商品的属性划分,而这种分类的弊端是很难突出经营特点,现代的做法是变按商品属性划分为按消费者需求划分,其操作步骤是:

  第一步,界定商品群,将同类商品细分化,如礼品群、熟食群、火锅料理群、组合蔬果群等。  
  
  第二步,赋予商品群新内涵,将商品概念化,如礼品商品群可分为“太太生日礼品”、“丈夫生日礼品”、“儿童节日礼品”等。 
 
  第三步,创新商品群组合架构,如将水产按烹调方法组合,蒸、烤、煮、生食归类销售。

  六、阳光采购原则 
 
  所谓阳光采购,就是把商品采购的各个环节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运行。其做法是:
  
  1.决策透明化。透明的核心是将“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 
 
  2.信息公开化。商品采购的来源实现内部公开化。 
 
  3.监控程序化。由不同的部门分别承担“三审一检”职能,即审核采购计划、审核价格、审核票据、检查质量。 
 
  4.管理制度化。建立和完善一套采购提、审、决的自控程序。
  
  5.奖惩严明化。对“暗箱作业” 人员给予严惩;对阳光采购有功人员予以重奖。  

  七、去旧换新原则  

  国外的超市经营者把滞销品称作是超级市场经营的毒瘤,为 “还超市一个健康的体魄”,通常使用的有5种淘汰法: 
 
  1.排行榜淘汰法:适用于所有商品,在一定时段内确定一次所售商品排行榜,最后200种或5%-10%为淘汰对象。 
 
  2.销售量淘汰法:适用于单价低的商品,在一定时段内(如 3个月)测定出一个基数(如250个),未达标准销售量的即为淘汰。 
 
  3.销售额淘汰法:适用于主力商品,在一定时段内(如3个月)测定出商品标准销售额(如 3000元),达不到标准销售额的即可淘汰。
  
  4.质量淘汰法:适用于所有商品,凡被国家行政机关(如技术监督局或卫生部门等单位)宣布为不合格的商品,列为淘汰品。
  
  5.人为淘汰法:适用于人情商品,这类商品必须进行表决权计数的人为淘汰,排除不正当的人为因素。  

  八、单品管理原则 
 
  何谓单品管理?即对所经营的商品进行划细分类,直至无法再分为止,并实施单品管理。实行单品管理必须导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POS),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实时采集各种商品的销售信息。  
其优点是能够控制存货、指导采购、提高效率、减少差错、普及条码。  

  九、艺术陈列原则 
 
  商品陈列是一门艺术,倘若陈列得当,不仅能促进销售,而且还能给人带来一种艺术的享受。  
通常有两种陈列方法:
  
  1.动态陈列。将商品艺术化地展现在货架上时,能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极大地调动人们的购买欲望。
  
  2.量感陈列。在量感展示上不要只拘泥于商品数量的多寡,而要注重视觉上的商品丰满度,通过商品的不同角度与侧面进行组合。  

  十、商品价值的原则  

  在制订价格时,必须从顾客的角度来考虑商品的价值,并让顾客了解商品的价值。基于理解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超市在制订商品价格时,要根据商品结构对单品进行认定:哪些是利润商品,哪些是人气商品。总之,“薄利多销、以量制价”是订价的基本原则,物有所值、追求利润是超市的最终目的。

品类管理的要点: 
 
  1.品类管理是一个过程,它为完成ECR的诸多工作提供了一套方法,并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活动。 
 
  2.品类管理是由一些截然不同的零售商、供应商及支持因素组成的,因此管理的过程不应由某一方单独完成。  

  3.品类管理的结果既能提高经营效果(例如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价值,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经营成果得到提高),又能够改进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4.取得这些成果的基本条件是把握消费需求,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5.企业要获得成功,还取决于能否针对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复杂需求,来开展产品和服务的营销,但这个并不是品类管理的核心。 
 
  实践证明,以商品的品类管理为基础,直接把采购和销售活动结合起来,与供应商联手共同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和商品供应方案,将“利大于弊”。未来的趋势是: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经营目标,而且聚焦在消费者上;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由对抗或矛盾变为“合作”或“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