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项选择的决策依据
作者:黄静;出处:《店长》2010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要想增强卖场商品对顾客的吸引力,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就必须选择适销对路的商品。从本质上说,卖场就是一个销售平台,本身没有任何产出和增值的功能,完全依赖于商品的流转来获取利润。所以,合适的商品结构是卖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卖场在选择商品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商品要与卖场的定位相吻合。是平价原则还是精品原则?服务的是大众还是高端群体?这本身就为商品的选择划定了基调。二是采购的商品要符合顾客需要。既能满足顾客现在的需求,又能创造和引导潜在的消费需求。随着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类产品的更新率也大大加快,这就要求采购要具备前瞻的能力和对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当销售动作领先于消费者时才是合理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事先的规划,才能有好的结果。同样,商品的选择也是一项需要提前做相应筹划的工作。商品组织表就是商品采购工作的原则和指南。商品的引进、淘汰行为,都要在商品组织表的原则内操作,所有偏离商品组织表的商品采购行为都是不规范、不科学的。编制商品组织表是建立大原则和大方向上的工作,而采购对商品的引进和淘汰行为,则属于“点”上的具体操作。前者是后者的指导,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分解和落实。所以说,采购引进、淘汰商品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行为,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是要依赖一定数据做决策的。一般而言,商品的引进或淘汰,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 商品卖点 
 
  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商品本身具有哪些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吸引点,以及在分类商品里的定位如何,能否与其他商品之间形成互补和联合,最大化地产生销售价值。通常,采购都会根据顾客需求和流行趋势,对现有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在商品组织表的框架下做出淘汰引进的计划。  

  从某种角度而言,商品组织表是分类的概念,并不是指具体特定的某个商品,它是指构成商品小种类的单品需要具备哪些共同的特质。例如,100%纯果汁,这就是一个小分类的概念,它没有特指××牌××味道××规格的一个具体商品,而是根据果汁含量浓度100%而划分的一个小类别,凡具有这个特质的商品都可以划归到这个分类中来。在这个小分类中,必然有很多品牌的许多规格和口味的单品供选择。因此,采购要根据顾客的需要和销售表现来做筛选,最终确定最符合顾客需要和销售产出的商品组合。  

  二、 商品属性  

  商品属性主要包括功能指标、感官指标、背景三个方面的因素。功能指标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基础,商品本身具有的材质、结构、设计、耐久性、使用性、安全性等都包含在内。感官指标以造型、色彩、品质、包装等为主要要素。背景是指商品的原发处,也就是说它“出身”如何,是系出“名门”还是纯粹的“新面孔”,这对采购商品的决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名门”意味着安全、品质和影响力的保障,而这些往往也是采购所看重的。  

  三、交易条件  

  引进商品需要由谈判来实现,而谈判条件包括价格、折扣、配送、促销、费用等。通常来说,采购人员往往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对商品作出评价。  

  1.价格(采购价格是否足够有优势,会影响到销售和毛利)。  

  2.折扣(首单、批量、切货、累积折扣等)。  

  3.配送(各家门店在约定的时间能否确保供应)。  

  4.促销(新品进来是自生自灭,还是配备强有力的推动政策)。  

  5.费用(新品进来会有多少新品费的收入)。  

  在商品引进的时候,采购通常会面临多个厂家的多个品牌的权衡和取舍。这时,单纯地看重某一点都会有失全面,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做到真正的“舍末求本”。因此,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来设计考量点,并给予相应测评打分,以此来选择。当然,通常情况下,在商品卖点、商品属性无多大差异的时候,交易条件自然就成了商品引进淘汰很重要的决策依据,而这里面的谈判空间通常也是很大的,因而往往成为厂商争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