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自有品牌开发的前提 | ||||||
| 作者:张青山;出处:《店长》2010年3月号 总第34期 | ||||||
|
||||||
|
编者按:《店长》2010年2月刊曾刊发专题“自有品牌二更天”,意在鼓励大家认识和重视自有品牌的价值;而本篇文章实则有些“另一种声音”的味道,现发表在此,希望立此存照,带来更多启发和争鸣,欢迎大家提供更多的见解和实践经验。 自有品牌这个东西,和超市一样,属于舶来品,而且越来越得到商业界、尤其是超市业界的重视。 之所以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看上了自有品牌利润较高这个特性,想攫取工业和品牌利润;二是既然自有品牌是一个发展方向,人家有了我也应该有;三是以此显示自己企业的能力和实力。 但是,世界上高毛利的商品多得很,别人有而我没有的东西也多得很,显示实力的方法亦多得很——总之,不一定要走自有品牌这条路。若要走,也可以,但须具备一些起码的条件。很多国内外零售企业都在中国市场尝试自有品牌的开发,但是实际效果大多不理想,这和我们对于自有品牌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我做了多年商业,期间也开过工厂,干了才发现,工业和商业不是一回事情。搞工业需要进行产品研发和新产品试制,有可能开着机器、送着原料进去,出来一堆废品。现在搞工业,光是工业设计一项,就有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搞商业的人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更不具备这种思维。搞自有品牌,牵扯到设计、生产、原料等等,可很多本土零售企业没有相应的人才,即使从别处挖来了,也会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体系和思维,效益迟迟难见起色,最后“人才”也得走路。 搞商业的人往往以为自己距离消费者最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把握得最准,其实不然。一个超市要经营上万种商品,一个经理主管要管理成百上千个单品,你把所有单品都研究透了吗?而工厂往往只生产一类商品,对于产业上下游的研究、市场的把握,比我们做商业的人要强。哪个卖场的人敢说你对于碳酸饮料的研究比可乐公司强?有企业曾卖过自己品牌的可乐,可是不被市场认可,昙花一现。 产品从研发、试制到投产,需要一个过程。产品本身还具有导入期,这个时间比较漫长。期间一旦市场发生了变化,而我们本身又对于细分市场把握不准,就会导致损失和失败。 有的超市,本来某个商品卖得不错,厂家还提供了促销员、退换货服务、返利和各种费用。但突然有一天,这个商品成了自有品牌了,促销员、退换货服务、返利全没有了,可商品还是那个商品,只是包装不一样了,且还需要顾客重新认识。过去是卖了才给厂家钱,现在得提前预付定金;以前是挑着捡着卖,现在是包销。更有甚者,提供了新的腐败温床,使腐败更加隐秘。假若如此,我真不知道这个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家乐福搞过“ 家乐福质量体系”,可是家乐福每年都被曝光“质量门”,那个“质量体系”还有什么可信度?百安居自有品牌的地板、地砖销不动,库存居高不下;麦德龙有个自有品牌叫“AKA”,包括了从垃圾袋、厕纸到啤酒等一大堆产品,我真不知道,一个品牌怎么可以同时把啤酒和厕纸这两种东西都做进去?这个品牌的覆盖力就这么强?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那么我们的自有品牌商品就只能是手纸和卫生巾之类的产品,而且可能价格低、质量差。与生产企业相比,即使是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这样的企业,在商品研发、品牌建设和推广方面也依然显得很初级。 现在H&M很火,北京店开业时,现场人挤人。1995年我在一家进出口公司的上海办事处工作,专门给H&M供手套、围巾之类的商品。这些商品都是H&M设计和提供图纸,然后由我们去江浙一带找工厂打样,经过人家认可,才下单制作、并发往五六个国家的。试问,我们国内哪家零售企业可以提供产品的图纸设计? 给几个店长培训班讲课的时候,我多次要求大家参观屈臣氏,让大家看屈臣氏的自有品牌,屈臣氏的商品就是有很多不一样的设计。 自有品牌质量的提升、产品的差异化、价格及利润的取得,和强有力的研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为此设立专门的团队和机构,甚至委托专业的工业设计团队来做设计,并加强自有品牌生产过程中的全程质量监督。而这些最终又和自有品牌的推广相结合,形成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这样的世界工厂里,生产某个产品已经不是什么难的事情了,但是设计和销售却不容易。柳传志说:“没有钱的好事情不能干,没有合适的人的好事情也不能干”,这句话是对的。 (作者系西安纳尔森商务信息咨询公司总经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