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几乎都是近视眼
作者:韩刘锋;出处:《店长》2010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天下商人都知道:做生意要有利可图。做买卖的行业,商人无利不起早。然而,当今社会呼声正高的是:企业要有社会责任。零售本属于商贸流通大行业,责任与钞票、情与利,天平往哪倾斜?如何把握分寸?  

  看看商家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说辞:诚信、关怀、顾客是上帝、以人为本等等,俨然一副慈悲为怀的天使形象。殊不知,消费者的钱袋子,才是他们的焦点。商家们,不要再唱高调了,消费者、供应商和员工打心底不信这一套。商家自己也知道打架不信这一套,但明知道说出来没人信,为何要坚持年复一年地这么说?

  也许高调能赚钱,更能盈利,但消费者不是只为了低价而来,而是为了价格背后的需求而来。这个需求才是商家需要“高调”的,而不是一味的折扣、让利、甩卖。因此,商家不必太多情,只需要换位思考,多了解顾客、员工和供应商的想法,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设计零售的政策和服务,足矣!如果商家的做法显然匹配消费者的需求,顾客一定趋之若鹜;如果符合员工的需求,员工自然卖力;如果符合供应商的期望,供应商自然大力支持。  

  问题在于,本位主义似乎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在考虑“我想要什么?我要做什么?”。零售商家开口必谈促销、收入、毛利、平效、客单价、返点、上架费、过节费,甚至每月、每周、每天,精心计算。有多少商家真正去做消费者需求分析、去研究顾客的消费习惯、去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去为消费者提供知识和资讯服务?员工的利益和发展、供应商的利益更不在商家的考虑范围之内。事实上,赢得顾客、员工和供应商的支持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摆脱本位主义、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不要简单地把他们的需求定义为钱,看看钱的背后是什么需求。  

  商家几乎都是近视眼,时刻想着眼前如何赚更多的钱,不考虑长远的合作和盈利。就拿“客单价”这个业界惯谈的术语来说吧,消费者来一次消费一大笔,皆大欢喜,但是不能为了所谓的客单价,而一次掏空消费者的腰包,甚至不惜采取蒙骗的招数,事后让顾客大呼上当。员工也是如此,看到了长远发展的前景,才会忠诚于企业。获利不是杀鸡取卵,而是养鸡生蛋,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总而言之,零售的情与利,不是舍此求彼,也不是重感情轻利益,而是树真情,舍眼前蝇头小利、求长远共生互利。要真正了解您的顾客、员工和供应商,从他们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着眼长远的未来,与他们共生互利。这才能脱离商人的范畴,进入企业家的境界。一句话,赚钱的前提是知己知彼、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