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一武,一张一弛 | ||||||
| 作者:王威;出处:《店长》2010年4月号 总第34期 | ||||||
|
||||||
|
踏入零售已近六年,在这六年里,感觉零售行业始终离不开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利”。在众多行业中,零售业是最能精确阐述“生意”两字的行业——买东卖西,通过流通和后续附加值谋取利润。然而,生意做得好不好,除了利用市场供给不平衡外,还得看“情”与“利”这两个字做得如何。可以把这两个字放在天平的两端,进行衡量,但平衡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两者加起来的重量,必须能够达到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认可,否者生意做起来会相当尴尬,而且也不那么容易做了。 先说说供应商。供应商做生意,图的就是利,没人喜欢把大把的金钱扔进商场,就图一乐呵。如果商场不能够为供应商带来利润,供应商就不会跟商家玩儿;反过来说,如果供应商不能够为商场带来利润,商场也会另觅新欢。这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责任归属的问题。如果大多数供应商都不能够得到合理期望的利润,那么被动的是商场;反之,就是供应商的问题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除了“利”字,还有个“情”字,以此中和。 某商场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目前有些不景气,供应商能不能依然供应最新货品?依然提供最大力度支持?这就要看该商场与供应商的关系特别是前期关系处得如何了。处得好,供应商还能够瞄准以后的利益预期,把暂时的困难当做新一轮的感情投资;处得不好,供应商就赶紧撤了——商场可能就瘫了。以前把“利”放在了制高点,现在后悔不迭,怎一个“情”字了得啊。 有情,是好事情,但不能够拿来当饭吃。有些强势商场把供应商当成牛马看,供应商还得笑脸相迎,为什么?“利”字当头!既然“利”字就像镰刀收割禾苗,那么就不要怕剌到腿的风险,更要忍受如芒在背的艰苦。这就是生意! 现在的商场,也慢慢地文明了,毕竟奢侈店已经开到了三四级城市。越来越多的品牌走出商场的大车,干上了个体户的专卖。为此,商场需要从“情”与“利”两个方面“拉家常”、“套近乎”了,毕竟,现在的社会,市场说了算,更何况,没有强劲的战略伙伴共同应对竞争,那么运营的风险系数就大大的提高了,正所谓,消费者薄情可以接受,供应商寡义就来得痛苦了。 “利”是相对的,有些时候是算计眼前的利,有些时候是算计以后的利,有些时候如同政府一样算计相关带动的利……所以有些商场可以不要任何费用而邀请到大品牌入驻,这就像拥有姚明的国家队可以列入世界二流,但没有姚明,就是三流了。球队三流,丢掉的不仅仅是名声,还有成绩;商场没有了档次的界定,丢掉的是对品牌和供应商的控制力、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对市场的掌控力、对利润的谋取力。显然,账是可以换个算法的。在你抛出了承载着“情”的橄榄枝的时候,对方能不能从中看到“利”?看到了,好,一切很完美,明晚开个排队;看不到,那脸色可就要放冷、涂点蜡了。 “情”与“利”, 情字中蕴含了信任与默契,利字里充斥了动力和目的,两个方面,一文一武,一张一弛,配合得好,相得益彰,人心向往,并逐渐形成文化,商场可以进行服务营销和顾客营销,可以开展这样那样的平台,可以游刃有余地做大做强。但配合得不好,人心向背,一切的目标流于口号,商场就会举步维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