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常规的利益模式
作者:潘文富;出处:《店长》2010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可以把每个参与方都看成是商人。供应商也好,顾客也好,员工也好,零售企业自身也好,都是商人。作为商人,当然希望在相关的合作或是交易中,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当大家都试图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都想当合作过程中的管理者,自然会与合作或是交易方发生冲突。

  零售企业指责供应商报价水份太高,且厚此薄彼,供应商又抱怨零售商收费收得太狠;企业会认为员工工作不够尽心尽力,而员工又会指责企业太抠门,每月只有三瓜两枣的工资;顾客认为零售企业玩价格游戏,零售企业又会抱怨顾客无理取闹……

  这类冲突的结果就是大家的“利”都越来越薄,且情分也越来越淡,甚至可能恶化成仇视敌对的关系。大家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没有错,不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一定非得要建立在对方的利益损失上,这中间,还是有许多策略和操作空间,能让大家实现“情”与“利”的和谐相处。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导致当前各类利益纠纷的根本原因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益过单一化

  商人自然要追求利益,那么,利益的形式难道只有一个“钱”字吗?就没有别的利益形式了?其实,在商人的自身发展和商业交往当中,被尊敬、技术知识的学习、当前问题的解决等都是“利益”,甚至是比金钱更高级的利益形式。只不过,大家很少去关注这些,都一窝蜂地集中在金钱这单一的利益形式上。利益形式单一,必然很快被量化,一旦被量化,必然就会产生对比,一对比之后,抱怨和纠纷自然也就层出不穷了。  

  二、 对对方的需求缺乏研究  

  需求决定价值,金钱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根本追求,无论是供应商还是顾客,都必然有其更为深入或是更为广泛的需求,问题是我们对对方的需求多元化有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些人总喜欢把对方的需求简单化——不就是钱嘛,于是总局限在钱这个圈圈里打转,所能给予对方的,也只有钱,既然你只能给对方钱,那对方也只有在钱在这个层面上与你没完没了地讨价还价。

  三、 缺乏回转的余地和转移的空间

  商人之间的合作, 难免出现些纠纷和抱怨,若是任由这些纠纷和抱怨膨胀放大的话, 必然会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当然, 这些抱怨和纠纷有时是在所难免的,也不是都能够马上解决的, 对于那些当前无法有效的解决的抱怨和纠纷, 可以采取问题转移, 或是留给自己更多的回转余地来缓冲矛盾。问题是, 当前零售企业也好, 供应商也好,大家很少在回转的余地和转移方面积极地想些办法出来。

  四、 沟通层面缺乏包装

  当前,零售企业的谈判地位普遍高过于供应商,自然说出话来就没那么客气了。许多卖场采购说出话来也是“小胡同里扛竹竿,直来直去”,甚至卖场的客户服务中心对待顾客也没什么好脾气。而人们往往把“气”看得比“钱”还要重要,钱可以不要,这口气是一定要出的。本来挺简单的一个事情,因为对方的说话语气太硬,导致事件升级,性质恶化,到最后非得整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出来。  

  问题的分析大致如此,而要真正解决起来也就是围绕着这几个关键点,做一些实际的工作:  

  一、 从单一利益到多元利益

  对于供应商来说,企业自身的成长、与零售企业更好的业务对接、保持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提供工作效率等,这都是利益;而不仅仅只是当前多赚点钱。

  对于顾客来说,更加丰富的商品选择、更加科学的使用知识、更加安全的商品保障、更加贴心的服务等,这些也是利益;而不仅仅只是希望买到更便宜的商品。

  作为零售企业,对供应商也好,对顾客也好,完全是可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利益形式,没有必要非得集中在当前单一的利益上。

  二、 研究对方的需求

  如上所述,需求决定价值。不过,需求也分为表层和深层的,供应商也好,顾客也好,其表层的需求很容易识别,但别以为这就是他们所有的需求。表层需求只是表象,背后的深层需求,才更需要去研究和分析。

  上面所提到的多元利益形式是需求,除此之外,供应商和顾客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哪里,这也是一种需求;供应商和顾客的自身价值如何被承认和发挥,这也是一种需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零售企业可以考虑对部分供应商进行成长帮扶,引导供应商成为高标准科学化的供应商,或是在卖场内部不定期地进行商品鉴别和使用安全展示,引导顾客增加商品知识,更加科学合理地选购商品等等。

  零售企业有必要建立体系或是确定专人,来研究合作伙伴或客户的深层次需求,这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对方的心,稳定合作关系。在有“利”在基础上做到有“情”。

  三、 增加回旋余地和转移的空间

  零售企业与供应商,除了沟通当前的合作问题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合作点或是沟通话题?笔者相信一定是有的。

  若是零售企业能够做到持续研究供应商的层深层需求,不难发现相互还有很多话题可以沟通,很多别的项目可以合作,这些新发掘出来的项目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回旋余地,在常规的商品合作层面出现问题时,作为缓解冲突的回旋余地。

  四、 加强沟通层面的包装

  美国有句谚语:手里有大棒,说话要和气。现在零售企业的采购们往往是手里有大棒,说话更硬气。很多零供纠纷,乃至顾客对卖场的投诉,追其根源,往往就是零售企业一方的员工说话太硬导致的。  

  有理不在声高,有权不在话硬,如果有些话直白地说出来,对方很难接受,那为什么不进行一些包装再说呢?例如,零售企业要求供应商建立与其对接的数据体系,要是直白地说出来,供应商往往会认为卖场在硬性要求他必须配合卖场的工作,甚至是在刁难他。若是包装一下,说这是帮助供应商建立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更加有效地实现和卖场对接,降低损耗,增加工作效率,使得供应商更加具备竞争力,在同行当中率先实现与卖场的高效率系统对接,这是一种指导和指引。那么,供应商接受起来也顺畅得多,也能正面地看待零售企业的各类新要求新标准。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最终目的,以什么样的理由进行包装、用什么样的态度说出来,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作者系经销商问题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