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工作过程中的思索
作者:王景国;出处:《店长》2010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掐指算来,从事招商工作已近7年,有太多的回忆。工作或许是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员工的主旋律,但作为一名招商经理也许有更多的感慨,因为我们成就了很多发展中的企业,也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投资客。这里,暂不谈招商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且说说我个人在招商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招商的前提是什么?也许你会说,前提是做好充分的市调。没错,市调是项目定位的关键,但是很多人把市调做成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书面性报告,有漂亮的数据和美丽的图表,到底有多大用处?  

  我个人认为,市调工作没有必要动辄半年一载,要简化、弱化,不要把市调做成操盘的重头戏,关键的要素掌握住即可。比如, 先看区域人口、职业组成、收入状况、消费习性,再看政府的年度公报,有个基本的概况,再根据项目周边的商业氛围,做差异化或者升级改造,给项目本身一个方向性的开发目标。

  当然,公司的实力也很重要,在综合考虑项目发展方向的同时,还必须要听取董事会的意见及董事长的裁决,否则,你的美好愿望可能就是南柯一梦。根据调研成果及公司运营现状确立项目开发方向和目标,明确目标和方向才不至于做无用功。

  招商跟物业本身有关系吗?或许你会觉得:我是负责招商的,物业设计和规划与我无关。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现代商业或商业地产对招商经理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况且,我们本身的职责就是为商家牵线搭桥、穿针引线,如果没有良好的物业结构,没有合理的空间设计,没有从商业角度设计的物业建筑,那么苛刻的商户又怎么能够与你合作呢?

  有时候,我真的想去补补建筑设计和土木工程的课,做立地商城我们就是筑巢引凤,而不是普通的项目推介员,打打电话、发发资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得与时俱进,在公司圈地之时,就勾勒出商业定位、描绘出物业蓝图、筛选出招商资源,在项目图纸报审前给公司及设计院拿出你的规划方案,为你的商家量身定做物业结构,使你的招商工作从一开始就已处于无忧的状态,那么,接下来的招商其实就是填空式的开卷考试了。

  招商的步骤是什么?很多人讲什么先大后小、先上后下,其实,招商无定数,更没有公式可言。因为每一个项目的立地条件、开发特性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跟每个人的招商策略也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何况每个项目的基本属性大多也是截然不同的。

  是单体百货店、商城,还是一个综合体?如果是单体百货,不管你的受众对象是谁,在控制好动线走向、柜位基本面积、公共氛围布置、二次装修规格的同时,必须得把品牌资源梳理清楚,对厂家的基本情况、发展战略摸透彻,做好充分的谈判支点,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妥当之后,开始与商家有目的性的接洽,注意,是接洽而非谈判,彼此给对方打印象分。

  与商家进入谈判阶段前,要充分把握好我们谈判的筹码,比如发展前景描述、投资收益分析、公司发展概况及资金实力等,这些看似虚幻的东西,实质上会在品牌商的大脑里产生很强的催化效应。谈判固然是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心态及做事的态度。

  中国古话云:先礼后兵,欲速则不达。深层次上讲,百货店做的是质量而非盲目追求数量。另外,我相信资本市场也会对商业企业的把关越来越严格的。因为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先富起来的阶层服务,当今富起来的小资们代表了中国中坚力量的时尚族群,我们的工作必须扎实,因为他们的消费观更具跳跃性,越来越没有忠诚度可言。

  再说一下综合体的招商,“综合体”囊括了多种商业形态,作为一个综合体的招商经理,考验更多的是智慧,捕捉市场商机的睿智,就像一个优秀的木匠一样,你得把这件作品组合好:百货、超市放什么位置,酒店、住宅怎么摆布,各项配套设施如何布局,等等。必须做到招商未动、规划先行,才能在后期运筹帷幄。严格意义上讲,综合体的招商其实更多的已经上升到地产运作层面了上,即如何为开发商在合适的时间内争取效益的最大化。

  商业是长线,而住宅是短线,商业运作及回报有一定的市场运行规律,千万不可一味想一蹴而就。商业在某种程度上更细腻、更艺术、更柔和,需要潜下心来研究如何与宏观市场及区域商业氛围的有效对接,并非主力店到位了就万事大吉,配套商业亦至为关键。配套商业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往往能够决定整个综合体的命运,它们是聚合人气的关键。吃的、玩的、看的,都是非常聚集人气的业态,是顾客滞留时间最长的业态,它们是大平台的基座,没有它们会显得冷清。其实,现阶段大型综合体引进主力商家亦非难事,怎样有效组合配套商业才是考验一个招商经理智慧的关键要素。

  招商工作是一个非常烦琐的职业,是对综合知识的考核,是对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的考验,而不断的思考、学习和总结或许是我们走向胜利彼岸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