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后淡季营销攻略 | ||||||
| 作者:熊杰;出处:《店长》2010年4月号 总第34期 | ||||||
|
||||||
|
节后顾客购买力下降,因此多年来,许多本土零售企业有一种籍此养精蓄锐、趁机放松一下的心理。“旺季做销量,淡季做市场”似乎已成为零售业界的金科玉律,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淡季中普遍的松懈思想。 根据多年的零售营销实战经历,笔者认为,淡季销量的增长的确不会来源于市场的增量,而是来源于对手的减量。就是说,在对手松懈时,从他们的“蛋糕”中抢。俗话说:“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就是这个道理。反观外资零售企业,它们春节后淡季营销与我们本土企业有何不同?先来看一则消息: 苏州家乐福2010春节后淡季,原价3.20元的蓝宝啤酒、2.00元的乌江榨菜、2.50元的怡宝纯净水……都只卖一元钱,五家门店推出“1元低价周”活动。每年春节过后都是传统的商业淡季,以家乐福多年零售营销经验,其每年基本都会抓住此淡季吸引客流、增加人气。家乐福认为,春节过后顾客回归理性,善于持家的家庭主妇们开始精打细算起来,因此,此时推出一些质优价廉的商品来刺激消费,必将大受欢迎,可见外资企业是深谙国内消费特点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抛弃守旧经营观念,向外资企业学习,对节后的销售市场有一个正确理解与认识,从观念上改变“休闲”的销售观念,将“淡季旺做”,或将淡季当作一个销售的契机,用心去研究与拓展市场。具体而言,如何能做到淡季不淡呢?笔者总结了如下几个攻略: 攻略一:慎选促销品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春节后顾客的消费特点与其它节假日后略有不同,春节前家庭主妇们依惯例都乐意购买大包装大规格的粮油类商品。进入春节后的淡季,由于节前顾客已大批量购买,且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选择民生商品翻来覆去地恶炒,而应选择顾客需要的时令性的商品,如整理箱、防潮吸湿、雨具、时令果蔬等;或利用农超对接的优势,直接到农家采购适合顾客需要的农副产品,大幅度让利顾客以吸引人气。 攻略二:淡季旺做,创造节日。 刚经历一个忙碌的春节旺季,并不能就此休养生息、偏安一隅,零售经营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节后应根据节气、消费以及营销主题的变化,通过营销策划把一些不起眼的小节做大,如三八节、植树节、愚人节、消费者权益日、父亲节、母亲节等中小节日;或利用当地的民俗节、商会、赛事等重大活动做文章。 或推出迎春系列促销,使人感受到卖场内浓浓的春意。迎春系列结束后,再推出购物文化周活动等,在淡季中掀起一阵营销小高潮。淡季可挖的商机,不仅能扩大卖场的影响,也能做大淡季销售市场。 攻略三:创新图变,因势利导。 引导新的消费习惯本就是我们零售企业的使命,也是节后淡季挖掘销量的有力途径。节后可以通过创造一些别出心裁的消费方式,来赢得成功。拿广东消费习惯来说,天气寒冷时牛奶等饮料属于“生冷”食品,气温低,销售持续走低,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寒冷的天气时推出“热饮”——煮饮料或咖啡、煮热牛奶、煮姜丝可乐、热椰汁,甚至“煮红枣啤酒”等,这样既可以解决顾客的需要,又增加了销售。 攻略四:设VIP专享活动日,锁定“20”顾客。 营销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即80%的利润往往是由20%的顾客创造。毋庸质疑,这20%的就是白金VIP顾客。我们不能放弃低端客户,但一定抓牢高端顾客。可设立部分热销品牌特别折扣,或开僻VIP商品专区,供VIP会员专享折扣服务,或推行VIP积分兑换礼品活动,以满足其优越感。 以往,本土零售业往往太重视低端消费群,从而忽略这创造80%利润的“20”高消费顾客群,其实,这部分顾客群才是我们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由于高端客户购买行为无明显季节性,因此加大中高端顾客开发培育力度,提高高端顾客消费频率,是零售业淡季营销重中之重。因为淡季销量有限,势必增加成本,而提高中、高档顾客在卖场总销售中的占有率,有利于降低商场经营销售成本,提高销售盈利能力,增加卖场经营业绩。因此,在淡季时期,应加大对POS系统中顾客历史客单价数据的分析,然后实施精准营销策略。 攻略五:挖渠引水,拓展客源。 节后客流持续减少,因此,我们不能把眼光老盯住一个市场,而是要放眼周边地区市场,拓宽新客源。 除了日常推出一系列稳定老顾客的营销手段,也要打开获得新客源的渠道。在顾客定位、客源构成、消费习惯研究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营造针对性强的特色促销来吸引周边顾客,以期挖掘更多、更广泛的消费客源,这也是营造“淡季不淡”的一个措施。例如,一些有条件的零售商店,春节后淡季举办具有“地方民俗文化戏”的活动等,以吸引边缘或偏远商圈顾客。 攻略六:专注品牌建设。 “旺季抓销量,淡季树品牌”,本土零售企业节后淡季营销活动基本停滞,但淡季其实是信息传播的最佳时机。因为许多商家都偃旗息鼓,养精蓄锐,传播的信息较少,所以信息的传播效率要比旺季时高得多。此举,不仅能够扩大销售量,更易提升零售卖场的形象,树立经营品牌。 品牌建设主要表现在经营形象包装、文宣推广、社会公益、商品结构调整、员工优化等方面,以提高零售店的关注率和美誉度。其次,要强化卖场管理、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以更加规范、更加完善的服务来赢得顾客的青睐。例如,开展春季服务月、微笑大使评比等内部活动评比,以提升内部员工的激情,并籍此提高服务顾客的水平,以服务来提高卖场的软实力,树立本企业的经营品牌。 总而言之,淡季不能淡思想,要坚信“市”在人为。本土许多零售企业在淡季往往大幅压低营销预算成本,这是不可取的,这样必将导致淡季销售更加持续步入低谷。 “旺季取利,淡季取势”。旺季取利,就是在旺季要夺取最大的销量与收益;淡季取势,则是在淡季要获取制高点,争取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经营人气、顾客口碑、品牌知名度等,从而建立长期的战略优势。没有淡季的“势”作为铺垫,就很难获得旺季的“利”。其实,这也是大润发等企业的做法,它们往往在淡季营销做足功夫,到旺季时则无需投入太大的营销成本也能获利颇丰,这就是水到渠成的秘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