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错了,怎么办?
作者:李云华 ;出处:《店长》2010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2009年11月下旬的一天,店长跟我说:“你把12月份的销售和毛利计划数据报给我,我分解下,好下达给课室。”凭着对12月份计划数据的模糊记忆,我把数据报给了他。两天后,我做数据分析时,发现前两天报给店长的计划数据有误,少了5万多元。我心里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要不要去找店长纠正这个错误的数据呢?在营运会上,店长已按我报的数据,把12月份的计划数据分解到了每一个课室,并且下达下去了。如果我去告诉店长我报错了数据,他会不会说“你一个财务经理,连个数据也报不准”?

  那多没面子,多丢人啊。算了,就让它错下去吧,反正是计划数据,少5万元也无所谓,我心里想。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着,我的内心始终在痛苦地挣扎着,一个下午坐立不安。我又想,要是我现在不去纠正过来,事后被他发现了,他会不会发很大的火呢?再说,销售计划的多少,是经过公司深入分析做出来的,是门店奋斗的目标,我报的数据少5万,会不会影响员工的积级性呢?……  

  深思熟虑后,我放下面子,走进了店长的办公室,做了检讨,并把正确的数据报给了他。他认真地看了下我,并记下了我重报的数据,然后站起来,走到我身边,拍着我的肩膀说:“谢谢!”我羞愧地低下头,说了声对不起。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里,把中国文化的阴暗面比喻成一个酱缸,在此酱缸文化中出生的每一个中国人,时时刻刻都被这个酱缸浸染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这个酱缸里是些什么东西呢?柏杨说:是窝里斗、不团结;是讲假话、大话、空话、不讲真话;是心胸狭窄、器小难容;是死要面子、不肯认错;是浮躁;是投机取巧等等。  

  我认真地思考着柏杨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的,他讲得太透了,透到我看完以后,有种害怕。我当时在明知报错了数据的情况下,却不敢马上去纠正,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这种酱缸文化的影响:怕丢面子,不敢承认错误;怕别人批评你,嘲笑你,一棒子打死你。

  一棵大树的长成,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的:一是有一粒好的种子,二是有适合这粒种子生长的阳光和土壤。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除了要有雄厚的硬件设施(如宽裕的资金流、快速的物流设施、物美价廉的商品、遍布各地的营销网点等)外,还要有优秀的软件设施——优质的企业文化。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倡导降成本、增销售、稳毛利。成本要靠什么去降呢?人!销售要靠什么去增呢?人!毛利要靠什么去稳呢?还是人!

  企业是什么?企业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一个组织。人与人之间,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生阅历不同,他们的人品、文化素养也长短不一。作为管理者,就应制定一些优质的企业文化制度去约束他们、培训他们、教育他们,并让这些优质的文化制度深入到他们的骨髓,在他们的生活中形成一种常态,引导着他们的工作。

  比如说,一个顾客走进我们的卖场,要买一个杯子,可是一时找不到,,就会询问商场的员工。如果这个员工当天情绪正常,就会告诉顾客杯子放在哪里;但如果这个员工前一天晚上跟家人吵架了,或者前一天晚上打麻将输了钱,那就不一定告诉顾客杯子在哪,可能会把眼一瞪,说:我不知道(这种事情在卖场很普遍)。这时,顾客会怎么想呢?

  往浅里说,顾客会说这家企业(门店)服务差;往深里说,顾客会说这家企业文化差。第一次是这样,第二次是这样,第三次还是这样,顾客就会慢慢地远离这家企业。反映在经营上,就是企业的客流在流失、销售在下滑。

  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员工,培训员工,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如果做错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次数多了,员工把遵守制度作为一种常态了,企业文化也就展示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