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三角”:组织能力的三个支柱 | ||||||
| 作者:fisherljy;出处:《店长》2010年4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杨国安老师(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世界杰出华人管理大师之一)曾提出一系列广为传播的观点,比如,企业持续成功的方程式:成功=战略×组织能力。
关于组织能力,杨国安老师最为著名和独到的,是被人称为“杨三角”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组织能力有三个支柱,详细解释如下: 1. 员工能力(会不会?) 员工能力,即公司全体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团队)必须具备能够实施企业战略、打造所需组织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也就是说,公司员工能不能做出与组织能力(如创新、低成本、服务等)匹配的决策和行为。 如何培养员工能力?我们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要打造所需的组织能力,公司具体需要怎样的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什么能力和特质?2)目前是否有这样的人才储备?主要差距在哪里?3)如何引进、培养、保留、借用合适的人才和淘汰不合适的人才? 2. 员工思维模式(愿不愿意?) 员工会做不等于愿意做,因此打造组织能力的第二个支柱是打造员工的思维模式,让大家每天在工作中所关心、追求和重视的事情与公司所需的组织能力匹配。在这方面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3.员工治理方式(容不容许?) 员工具备了所需的能力和思维模式之后,公司还必须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和资源,才能容许这些人才充分施展所长,执行公司战略。在员工治理方面,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和员工治理方式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而且组织能力要坚实,三个支柱的打造必须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平衡,即三个支柱都要一样强,而不单是其中一两个强;二是匹配,就是三个支柱的重点都必须与所需组织能力协调一致。 杨国安老师也给出了许多实用工具来辅助打造三个支柱。“员工能力”可以用员工胜任力模型、行为评鉴中心、360度反馈、人才盘点、接班人培养体系、导师制、培训课程、网络学习、行动学习、观摩学习等“工具”;“员工思维”可以用高层主管以身作则、BSC平衡积分卡、KPI设定及下达、客户满意度调查、激励计划、末位淘汰等“工具”;“员工治理”可以用组织重组、BPR流程再造、六西格玛、CRM客户管理系统、ERP、知识管理等“工具”。 我们要从自身需求出发选用合适的工具,而不是流行什么就用什么,必须依据公司组织能力的要求和存在的差距来挑选。假如最大的弱项是员工能力,那么组织重组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关注的应该是人才引进和培养;相反,如果公司最大的弱项是员工思维模式,大家有能力但不愿意做或不敢做,则优先关注的工具是绩效管理和激励体系。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