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零售业的转型与发展
作者:黄国雄;出处:《店长》2010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黄国雄教授

各个连锁企业都在实施战略调整,这很好,我们要考虑如何立足于区域,做强、做足、做实,站稳脚跟,进一步向“强”发展。

  去年,中国零售业整体的增幅比较大,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效益还不够。在新的一年,零售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保持零售业的增幅。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零售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中国的零售市场非常有潜力,但关键是如何将市场潜力变成我们的业绩,这一点是包括所有的地产商、供应商、开发商等都共同面临的问题。  

  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产方式,我们零售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增长、发展,将来需要什么样的模式?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效益在下降。所以,我想,零售业如何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里,我想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 要从政策产值转向市场价值。尽管我们国家提出经济要保持8%左右的年增长率,但是实际上,如果不高于6%,就意味着停滞不前。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按照产能、按照就业、按照立法生产的,而不是采取订单式。世界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虽然是2.5%,发达国家一般维持2%左右,但他们是采取订单式生产的,百分百实现价值,而我们只看到产值没看到价值。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从做产值转向做市场价值,追求订单经济,促进经济稳定、稳步增长。 
 
  第二,如何从粗放型转向集约性发展。我们现在的毛利增长率一般在4%-20%,个别达到了25%以上。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纯利增加了多少?毛利增长了,不代表纯利也增加了同样的程度。粗放型经营,只有提高供应商的价值,才可以提高毛利。但如沃尔玛,整个费用率控制在6.5%以内,3%的管理费用,2%的销售费用,1.5%的商业税,比我们少了4个百分点,如果我们中国能缩小1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省1300亿元。追求毛利,不考虑净利润的问题,反映出我们比较粗放,粗放经营、粗放管理,所以我们需要先从内部来调整、转型。  

  第三,从求大不求强到求强求稳。求大,应该是前几年的事,特别是2001年到2005年,我们连锁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平均54%的速度在增长。当时面临着全面的市场开放,零售企业不断扩张,总是想抢占黄金地段。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我们整个连锁的发展是走下坡路的。当前,各个连锁企业都在实施战略调整,这很好!我们要考虑如何立足于区域,做强、做足、做实,站稳脚跟,进一步向“强”发展。  

  第四,要从面前的市场向潜在的市场转变。我们应该从关注临时性消费转向挖掘潜在性消费,用深挖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来维持成长。有条件的企业应努力创造条件,重视潜在市场,挖出潜在市场的潜力,以此应对未来市场的发展。我们要多开发路子,比如说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而适应这一部分市场的产品,仅占总体产品数量的17%。在美国,老龄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40%左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有适合我们的潜在市场。  

  第五,要从商品的经营转向服务市场的开发。事实上,中国的服务市场刚刚起步,目前仅满足于家庭消费。如果说现在已经解决了基本的需要,那么服务的市场应该更多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发展需要,而这块市场目前还开发得不足,急待挖掘。  

  第六,要从平面经营向立体经营推进。每一个零售企业要不仅仅立足于实体销售,还应注意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有很多的优势,如货源优势、平衡优势、配置优势等。所以,就地发展,立体推进,实现零售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对整个零售发展、整体效益的提高,应该都是很有益处的。  

  第七,要从重视形象工程转向社区服务。零售业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社区的问题。从欧美国家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他们不是立足于大规模的商业,而是立足于社区商业。你的商业设置把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了,自然就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商业组织应该以百货为主,郊区、社区都应该以百货为主。从整体上看,目前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都不高,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和调整我们的市场结构、规模和管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