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现场的购物体验
作者:蒋美兰;出处:《店长》2010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你提出的概念,与如何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概念,是同等重要的;千万不要在办公室里决定你的策略,请你到现场决定你3-5年的计划。


  零售的成功有十大关键要素,分别是:地点、产品、价值、人、体验、沟通、系统、供应链、库存和流通。这里我讲一下其中一项,“体验”,也就是购物体验。  

  “体验”指的是消费者进店后的感受。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就像是”气”,或是”气场”。当顾客踏入店时,应该就能明确感受这家店的氛围。你希望消费者走进你的店时,感受到什么?希望顾客带着什么样的印象度离开?  

  “体验”是当你提出一个概念后,每一个细节都能符合你的期待值,包括:外招、字体、外观、氛围;商品陈列、POP、音乐、气味;走道宽度、商品密度、商品摆设、量感; 员工长相、专业度、服务用语、制服、态度。  

  具体来说,一是外招是不是很有吸引力;二是主通道的指引,是强迫动线还是开放式的空间(“强迫”就是一定要让顾客看完全部商品才可以走出来,开放式的就是一条走道,很快可以找到东西);三是商品介绍,是消费者语言还是商品功能语言。拍成照片,告诉顾客这个商品可以拿来干什么,叫消费者语言。用消费者语言还是商品功能语言,主要看你到底卖什么产品给顾客;四是陈列的模式能不能激发消费者的灵感;五是价格是写给自己看的还是让消费者看的,你是想告诉顾客我有价钱在那儿,还是告诉他这个东西值多少。

  我们卖场每条走道都有一个号码,我希望任何做零售业的人,如果别人问你卖场里什么东西在哪,你只要告诉他在多少号的走道。而只有在现场,你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个号码牌,因为这样就非常容易跟消费者沟通。这是很简单的案例。如果我们要创造完美的购物体验,要让客人不离开,就要让他很容易找到,或者很容易看到商品。如果他找不到,问了你,你也能很容易地告诉他。把这些弄得非常清楚,再进一步去讨论能不能刺激或者是创造他的需求,能不能激发他购物的灵感,最后让顾客觉得这个卖场很不错,还要再来,取得他的信任。“这个卖场我下次愿意过来”——这才是的完美的购物体验。  

                  ……

  其实消费者有时是口是心非的,曾经有一个卖场调查过相关消费者的喜好,然后拿出这些消费者3年的购买记录做比对,后来发现,消费者心中想的,跟实际购买的吻合度不到两成。我曾经在台湾做过广告,口号叫“我们都是秘密美人”,每一次做广告的反馈调查,消费者都说广告内容难以接受,但是产品的销售量永远是第一名。做调查的时候,她们会说广告不好,但是,她们还是要买,因为她们可以做“美人”。所以,我们要有判断力,最重要的是观察消费者的“行为”。

  你是否清楚你卖场的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你知道顾客留在卖场的哪个位置,他在那个位置停留多久吗?商店哪一个范围的停留密度是最长的,那个空间舒适吗?那是浅循环还是深循环?……实际上,63%的购物愿意都决定在店里。  

  你有没有研究过一个人的移动路线,他从哪个门进来,哪个门出去?移动的过程和想法,决定了他在店里停留的时间有多长?你用什么方式吸引他多停留一段时间呢?其实决定消费者停留时间的长短,在于你是否营造了一个能让消费者感觉到很有乐趣的空间,如果他觉得你店里非常有趣,就会多停留一会儿。  

  要看你的卖场是否成功,有几个评价的标准。一是转换率,在很多地方叫来客数。100个人进来,有多少人买了东西出去。花了很多的时间,好不容易把客人叫进来,来了以后却没有买,两手空空出去了。所以,一定要看能不能将来客数转换为交易数。二是停留时间。你算过客人在店里停留多久吗?如果停留时间越久,买你东西的机会越多。三是困惑指数。困惑指数的意思是顾客不知道东西在哪里,不知道该怎么买。你让你的客户困惑的指数有多高?你有帮助想办法转换他来购买吗?四是截击率。店员跟顾客讲话的比率越高,顾客购买的几率也越高。我相信人跟人之间的接触,只要多一次,你就多得到一次购买的机会。你店员跟顾客可以接触互动几次?五是等待时间。你让顾客等待多久?让他等的时候,你不要让他觉得太无聊。他这个等是很无奈的等,你有没有办法让他等待的时间不是那么漫长?在等的这一段时间里,你有没有跟他互动?  

  很多人做卖场的时候就看历史销售记录。如果我属下每次给我看历史销售记录,都会被我骂。销售记录只显现成功的一面,有办法你告诉我顾客不满意的那一面。如果你想了解不满意的那一面,就要到现场去看。  

  研究消费者商场的购物行为,才能正确判断你该如何设计卖场体验,包括:天花板高度、走道宽度、货架高度、灯光、商品说明模式、POP内容、商品陈列原则、音乐、气味、店员类型、制服款式等。   

                      ……  

  如何决定你商品类的摆放原则呢?  

  第一, 客群属性的融合。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商品应该跟那个商品放在一起,实际上,我们看到很多商场是把客人分族群来摆放东西的,比如把女性的东西放在一起。还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当太太购物的时候,男人在干什么?不是一定要按照原来的模式思考。  

  第二,思想时间的差异。是不是可以拿了就走?可能你就要放在最里面,让他需要花点时间想一想,作比较。  

  第三, 量感、质感的陈列。有一些东西一定要有量感和质感的陈列。  

  第四, 就是静态和动态的问题。你店里一定有一个空间是很多人想在那里思考的。阅读需要时间,时间则需要空间,静态与动态之间有弥补。如果我们把折扣的东西往后放,那么要在后面制造一些声响、气味、气氛,顾客才会往后走,而不是让顾客马上看到折扣的东西,然后就回家了。其实你想利用折扣的东西吸引顾客买其他商品,对不对?  

  现在有限塑令,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消费者去便利店,如果他没有带袋子,用手拿东西走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在很多便利店,顾客就用他的承受程度来决定他的购买量。当然,如果客人开车来,这个问题就不成问题。此外,客人评估价值的标准很奇怪,他不在乎饮料贵,可是你告诉他这个塑料袋要多付三毛,他就觉得不甘心。还有在餐厅,很多人都不在意餐厅菜点贵5元,但就是不愿意付1元的纸巾。  

                   ……

  另外,一定要注意男人跟女人的不同,男人是线行思维,女人是螺旋思维。男人买了东西,就马上离开卖场。女人如果想买电脑,连续上网五六天,还没有买;男人马上到商场,就购买了。男人买东西有良好的解答就买,女人购买一定要有理想的解答才买。  

  一定要用消费者的语言跟潜在顾客沟通。我在书上看到的案例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因为很有钱,所以决定要买车,而他老公比较懂车。他们一到卖场,走进去,来了一位男士服务人员,告诉他这个车有什么样的轴等等,她老公非常有兴趣。但这个女人一进来,就问咖啡杯放在哪里?镜子打开会不会发光?坐起来舒不舒服?她出来以后,说因为她每天早上都要喝咖啡,但这个车里面没有地方放咖啡,不好。最后,他们没有买这辆车。所以,销售人员去跟女性沟通,不要跟说那些专业术语。我是女人,我在意的是我在那个空间舒服不舒服。  

  很有趣,男人的移动速度永远比女人快。65%的男人试过衣服就买,女性则是25%。86%的女性购物时会检查标价,男人是70%。有时说女孩子常常买高价,其实错,男孩子常容易买高价。因为他们不常出来买,所以不考虑那么多。还有一个现象,通常是女人买,男人付钱。我在日本念书的时候,发现都是女人付钱,因为日本的男人跟女人在一起时,直接把他们的钱包放在女人那儿了。

  如果你要增加客单价?请让男人舒适地等待。我们研究过,男人跟女人一起购物的时候,时间是最短的;两个女人一起购物的时候,时间是最长的。我曾经有过一阵子做服装的经历,我们增加了店里男同志的座位,他只要坐得舒服,就不在意她要试多久。  

  你应该把什么商品和什么商品放在一起?也许有些商品你应该放在女孩旁边,不应该放在男孩旁边,因为很多男孩子的衣服都是女孩子买的。  

  其实女人比男人更需要更大的购物空间。男人只想找到要的东西,然后迅速离开,女人则拥有较多的耐心及好奇心,在完全放松的环境下,才会逐渐露出本性。  

  许多女性是受到心理及情绪的影响而去购物的,男人明显不会干这种事。所以,女孩子在购物空间中,常处于一种幻想状态,全神贯注地寻找、比较、想象。男人常常拿了要买的东西就走。  中国特色的消费群,在上海就非常明显。不是假日的时候,我常看到爷爷奶奶出来逛,后来才发现其实他们不是在买自己的东西,而是在帮助他们的子女买。中国女人也经常扮演身兼数职的角色,而且,中国的小孩主旨意识很强。  

  总而言之,你提出的概念,与如何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概念,是同等重要的;千万不要在办公室里决定你的策略,请你到现场决定你3-5年的计划。

(作者系百安居中国区市场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