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中国私营零售业的发展 | ||||||
| 作者:车建;出处:《店长》2010年5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在我看来,私营零售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家族式—家族制与股份制并存和过渡—股份制。 其中,大部分小规模私营零售企业都停留在前两个时期,而最后的转换与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总的来说,制约着私营零售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决策者的取舍。 沃尔玛的前身同样为家族企业,现在,沃尔顿家族也在沃尔玛占有大比重的股份,但沃尔玛已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而且,公司总裁也不是沃尔顿家族成员。从沃尔玛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企业的最后成功与长期繁荣在于决策者对企业发展中每个过程的把握能力。 私营零售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必然产生很多问题,前期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慢慢转变为不利条件。比如,在私营零售业的第一个时期,家族式零售企业,前期创业的过程中条件比较差,大部份企业的决策者都会请一些自已的亲戚朋友帮忙打理,企业有了稳定的发展,也有利于决策者的把控。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亲戚朋友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如此势必要引入大量的人才。小规模的自觉性也已经不能控制企业的庞大身躯,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这时,前期有利的因素——“自已人”,不论是管理能力还是文化水平,大多慢慢变得不适应企业的需要,且他们常常不能接受新的外来人才或者新的理论,自然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大部分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决策者都会产生“ 羊圈心理”。 决策者失去了对市场敏锐的洞察能力与对企业的把控能力,企业也就停滞不前, 不敢扩张, 人才流失。最后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企业停滞不前最终倒闭;一是企业变卖或被恶性收购。 【羊圈心理】 “羊圈心理”当然不是代表绝大多数的企业,其中有很多企业其实已经走出了第一个时期,进入第二个时期:外聘国际知名企业或者较成功的知名管理人才,给予重任,授以股份,并加大引入外部投资,比如风险投资,或与实力雄厚的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与大企业捆绑起来,加强企业内部与发展的稳定性,提高区域的竞争实力,随后注入大量资金,不断向外部扩展,逐渐淡化家族成色,“自已人”逐步退出核心管理层。同时,不断完备监督监管机制,使各部门相互监督制约,福利待遇也向国际化企业借鉴,重视员工除工作之外的其他方面。这个时期是从家族式向股份制过渡的时期,也是转折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第三个时期是企业相当成熟稳定的时期,这时的企业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不管硬件实力还是软件实力,在本地区域内都具有相当的口碑,成为当地的零售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风向标。同时,企业也在不断地扩张,并可能涉足其它行业,这个时期是从“利”转向“名利双收”的时期。此时,“自已人”在企业中已经只是公司的股份参与者,大部分只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决策未来几年战略投资时出现,不再参与实际的企业的现场管理。 这三个时期是现代中国私营零售企业,或者说是大多数小型私营零售企业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决策者是否能够把握各个时期转变的节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