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百货看什么?——太阳百货:瞧单店怎么成功 | ||||||
| 作者:陈志华;出处:《店长》2010年7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在这些身影背后,还有一些百货公司实力颇强,但却因光芒仅笼罩于本土,不为业内熟悉,比如雄据在深圳核心商圈东门的太阳百货,这个业绩骄人的百货单店,多年来未曾完成拓展步伐,以一店规模在深圳东门应对茂业百货和天虹百货的夹击,不退反进,销售业绩逐年攀升,更有部分品牌在其中实现全国销售第一;又如海雅百货,这个也已经开业数年的百货公司,曾经一度意图在珠三角迅速发展,但最近也趋于平静,守着目前的几个店铺,似乎正在卧薪尝胆,图谋更强;此外,原本一直在超市领域纵横的华润万家,近年来也在调整变化,部分店铺以社区为目标,扩大百货业态运营面积,俨然做好了围截消费人流的准备。 太阳百货十年:单店成功的榜样 该单店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三:适时而变;向管理要效益;和购物中心协作前进。 百货单店能否在恶劣市场中赢得巨大成功?保持每年业绩的持续增长超过20%? 我可以告诉你,是的,百货单店也能成功营运,年增长业绩完全可以突破20%!其中关键要素就是三句话:适时而变;向管理要效益;和购物中心协作前进。 适时而变,因变而新 百货业的核心利润来源并非租金收益,而是销售额增长带来的联营回报。 适时而变,就是要时刻关注商圈变化和消费群变化,适当调整品牌,将不适合目前核心消费群的品牌请出去,将一些更具吸引力的品牌请进来。 1999年太阳百货开业时,深圳东门是深圳的核心商圈,是深圳人购物的首选,因此当时太阳百货定位为精品高档商场,一举引进了诸多如万宝龙之类的奢侈品牌。但伴随着深圳商业的发展,东门商圈逐渐演变为流行时尚聚集地,而深圳地铁的开通,更促进了消费人群的多元化,作为商圈内的核心百货店,变化与调整就成了必须要做的功课。 太阳百货每年一度的大型调整被称之为“春雷行动”,每年的调整都在五一前夕结束,以新面貌迎接五一销售高峰期的来临。每年的调整幅度接近10%,在全馆600个品牌之中,全新引进近60个。如此大幅度的调整,目的性很强:满足核心消费群需求,满足业态组合,提升卖场氛围。 向管理要效益 我一直相信管理上的提升必然带来模式的成熟,也必然将体现在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中,以及业绩的提升中。在东门商圈,太阳百货有着两个强劲对手,茂业百货和天虹商场,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太阳百货一度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缓慢。 从2005年开始,太阳百货开始推进精细化管理,先后以“服务年”、“精细年”、“执行年”、“素质年”等为年度管理主题,在企业内深化服务思维,推行精细管理模式,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内部管理,在机构改革、信息系统升级、品牌优化、构筑梯级人才结构等方面都实现了有效提升,创造出近6年来业绩年增长30%的佳绩。 针对同商圈内的火热竞争,太阳百货从突破管理思维出发,变切割蛋糕为做大蛋糕,在商圈内开展协作营销,将百货单店间的销售竞争顺利转变为商圈营销盛典。自2002年起的深圳东门百货商战如今已经演变为深圳东门购物节,商战的缘起就是太阳百货的11月店庆。 从内部提升管理到外部谋求协作,用效益来说话,证明了百货单店运营提升是可能的。 和购物中心协作前进 作为商业形态中比较高级的购物中心业态,自从其一出生就被视为中国百货业的强大竞争对手,而众多的百货公司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似乎更让百货公司处于一种尴尬地位。 在经历了数年的风雨摸爬滚打之后,太阳百货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那就是“用经营购物广场的方式来经营传统百货,用经营百货的方式来经营购物广场”,这条似乎有点拗口的经营理念,如今看来,是解决百货公司与购物中心之间无法融合的有效途径。 百货店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不能再继续按照传统百货店运营思维,而必须学习与融合购物中心的管理方式,适应购物中心的管理模式。太阳百货在近年来的卖场调整中,就不止一次抛弃寸土寸金的百货坪效管理思维,减少营业面积,增加通道宽度,让百货卖场更加通畅宽松,实现了与广场之间的协调。 正是由于运营上与购物中心协作前进的思维,太阳百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气质:既拥有了购物广场一样的休闲氛围,又保留了传统百货的亲民实惠。这样的气质自然是受欢迎的。 解读深圳太阳百货十年的发展道路,不能说其中没有一些历史际遇,比如一开始就已经和购物中心模式协作前进,地铁出口与百货公司非常邻近,位于商圈发展核心位置等等。但我以为,没有积极探索单店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积极实践以及不断前进的心态,太阳百货的业绩不会如此可观,这个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精神,正是中国百货企业所需要的。 (作者系《店长》首位专栏作者,主持“华三论笺”一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