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客类管理的运用 | ||||||
| 作者:黄振宝;出处:《店长》2010年7月号 总第34期 | ||||||
|
||||||
|
随着跨国巨头的攻城掠池和国内区域强者的奋起直追、封疆固土,当前零售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各个门店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疯狂上演价格战,全年无缝隙覆盖促销活动,可顾客却并不怎么买账,门店经营也有点力不从心,困惑重重。门店该如何实现竞争突围呢? 价格战、促销战是短期内提升门店竞争力、门店经营业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家家都搞促销,就相当于家家都不搞,最终出现的结果是:搞活动,业绩提升不明显;不搞,业绩下降很明显。 门店的竞争,实际上是客源的竞争、客流的竞争、忠诚顾客的竞争,所以在当前形势下,门店应强化客类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 一、 客类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客类管理是指门店依据一定的角度,对现有顾客群和潜在顾客群进行细分,分析出每个顾客类别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消费偏好等,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精准服务和精确营销,提高门店竞争力,提升门店经营业绩。 二、 现有客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 做好客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是进行客类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进行客类管理的基础。 1.建立会员资料,同时将会员资料与其消费进行链接。这是建立客类资料的主要途径。 2.品牌售货员建立品牌顾客资料。 3.门店车队建立需送货顾客的顾客资料(大宗购物和大家电购买)。 4. 团购部建立团购客户资料。 客类划分是根据经营的需要,根据一定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客类划分的角度选择与划分的深度尤为重要。例如根据顾客对超市的利润贡献度,我们可以将顾客分为三类:金类顾客、银类顾客和锡类顾客。金类顾客给我们创造大部分的利润,而往往我们在他们身上投入的宣传、营销费用却很少;相反,锡类顾客花掉我们大量的营销费用,产出却很少。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与改进。 客类划分是为了改善经营,我们进行角度选择的原则是便于进行客类分析。例如某门店拖鞋品类销售下滑,顾客反映款式不好,为了便于深度分析,我们需要将拖鞋的顾客群进行如下划分:
1.顾客到门店的第一目的就是购买商品,客类管理就是经营顾客。通过客类划分(比如划分上述拖鞋客类),为我们分析细分客类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能力甚至颜色偏好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当我们把顾客分析透后,就能为顾客选择最合适的商品结构与组合,提供顾客喜欢的营销方式,创造最快捷省钱的宣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销售业绩不提升都难。 2.通过门店客类分析,可以了解并优化门店客类结构。例如通过门店客类分析发现,某一门店客类结构为:12岁以下的顾客1%;12~18岁顾客5%;18~25岁顾客6%;25~-40岁顾客20%;40~60岁顾客50%;60岁以上顾客18%。通过统计可以看出这家门店的40岁以上的顾客占到68%,而最有购买力的25~40岁的顾客仅占20%。这就需要这家门店在今后的营销中要侧重25~40岁的顾客,改善门店的客类结构,从而提升门店业绩。 3.通过分析会员资料与销售记录,找到门店的“20”顾客,以便我们对“20”顾客进行重点关注,对这批顾客进行深耕细作。 4.根据客类资料精准宣传:门店搞营销活动时经常会选择DM邮寄、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但DM经常发到许多“锡类”顾客甚至无效顾客手中,造成宣传物料的浪费。比如:一个门店每年20期DM,每次印刷20000份,每份成本0.4元,邮寄费每份0.5元;如果每次造成3000份的浪费,这样这家门店每年就要浪费营销宣传费:54000元。 5. 开展精确营销:精确营销是指针对某一客类,开展只有这一客类才能享受的营销活动。 总之,随着门店竞争的加剧,门店的经营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强化客类管理是实现精细化经营、提升门店竞争力 、提升经营业绩的必由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