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公司买手在英国
作者:姚晓云;出处:《店长》2010年7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在英国,百货公司这种零售业态在20世纪初得到兴旺发展起来,自70年代起由于品牌连锁专卖店的形式开始兴起而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二十世纪初叶的英国,从法国引进的百货公司模式最初仅作为为富人提供商品的经营业态,主要售卖厂家的品牌,服务于传统正装类顾客群。而对于“时尚”类产品的需求主要产生于60年代初,战后一代年轻人,同时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这股浪潮催生了Miss Selfridge、Top Shop这样的品牌。相比之下,百货公司庞大而笨重,陈旧而过时的形象和服务无法与新一代品牌相媲美,从而流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60-70年代,很多百货公司关张停业,同时另外一些百货公司被大集团所收购。当时很具有代表性的Debenhams很快地更新了非常现代的购物环境,引进了很多年轻的品牌。这些举措很好的帮助Debenhams避过了这一次洗牌,百货公司这种零售业态也重振雄风进入新千年。

  英国的百货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坐落在伦敦的世界上最顶级最高档的几家,Harrods、Harvey Nichols、Liberty、Selfridge,这些百货公司以售卖全世界最顶尖的设计师品牌而著称。每次时装周上,在ready-to-wear秀中,这些“传说中”的最高端的百货公司买手们坐在catwalk贵宾席中的最前排,对这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指指点点,向这些世界顶尖的设计师们下订单订货,进行买断式经营。这种经营模式下,由于是买手专为百货公司的特定客群组织货源,采购货品,商品风格和品类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使百货公司自身定位独树一帜。例如,为最高端群体提供体验式消费的奢侈品百货公司Harvey Nichols,在商场的每个楼层都有多位专业personal shopper为顾客提供一对一的服装选择搭配服务,香港的连卡佛即是英国Harvey Nichols集团旗下的百货公司之一。由于欧美最顶尖的设计师们大都仰仗于这些高端百货公司的买手向他们设计的作品下订单,这些买手们在时尚圈里有着相当权威的话语权。像这样的档次和全部买断式经营模式的百货公司,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出现。

  和国内大多数百货公司较相似的,定位中档消费市场的百货公司在英国零售业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种百货公司一般占地面积都很大,楼层多,销售服装以及其他百货类消费品。百货公司有自己的整体标识,百货公司里的每一个岛位又以供货品牌的商标出现。现今,在英国零售市场上经营得很成功的百货公司有Debenhams、Fenwick、House of Fraser、John Lewis,这些百货公司主要针对中档层面的市场,以提供消费者多种选择的商品为特长。百货公司将店中店租让给品牌商经营,品牌商向百货公司上缴租金或扣点,店面装修由品牌商自行承担,导购人员由品牌商自己雇佣和管理,但要符合商场对导购人员和装修的要求。在英国,这种与百货公司进行租让方式经营的品牌商,主要是一些定位成熟年龄段、风格较保守的品牌商,如Jaeger、Alexon、Planet、Jacques Vert等品牌。除了联营的形式外,与国内百货公司有很大不同的是,这些英国百货公司大都有自营品牌,而且占有相当的比重,如House of Fraser的自营品牌Linea和Platinum就是两个非常成功的年轻时尚女装品牌。这些自营品牌的货品由商场的买手团队自主开发采买,由贴牌供货商进行专供,买手团队兼顾了产品开发、商品规划、成衣采购的职能。由于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这样的买手部门会下设技术部门,以帮助款式和样衣的开发,而设计环节的工作一般是由贴牌供货商的设计师与买手合作完成的。

  在英国,还有一种百货连锁超市的经营模式,产生于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相似于国内超市的经营模式,但与国内不同的是,这些超市所销售的商品不管是副食、家居用品,还是服装,其商标吊牌打的都是超市自己的品牌,而且服装是其主要的销售产品,也就是说,这些货品是由百货连锁超市的买手自行采买,进行买断式经营的。一般这样的超市不销售家具、家居等用品,商品的品种范围也远不及百货公司的范围广,但价格较之百货公司更优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玛莎百货Marks&Spencer、Bhs,以及定位于低端一层消费市场的Littlewoods、Woolworths。原本食品是不包括在这种零售模式之中的,直到1945年才被引进。由于战后人们的收入有限,很少花在消费品上面,原本的服装也仅限于基本款的货品,但随着市场的变化,Marks&Spencer和Bhs将时尚服饰引入这种零售业模式之中。传统观念并不认可在超市这样的环境销售服装,不过,Asda的以George命名的服装服饰产品系列的成功并在全英国超市服装市场上占到最大的比重,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Asda在2000年被美国超市集团沃尔玛Wal-Mart收购,自此George产品系列也有机会销售到了美国。Littlewoods是一家销售男装、女装、童装、鞋系列产品以及家居用品的家族式私营企业,Littlewoods还以其出色的邮购业务而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由于货品品类繁多,在这样的百货超市型企业中,一般都有着非常庞大的买手部门团队。例如在玛莎百货Marks&Spenser,买手部门划分为男装部、女装部、童装部,女装部之下又分正装、休闲装、晚装、泳装、内衣、睡衣和服饰配件。越大型的公司,买手所负责的产品种类越窄,由每一个专项的买手组成一个层级分明的买手团队,不过这种集团的订单一般数量都很大,一次订单的投资金额也很大,所以买手担当的责任和风险也更大。针织买手通常是由纱线和织造工艺非常精通的技术专业人员培养而成;女式内衣和泳装的买手是由对特种面料和人体结构精通的专业人才担当;服饰配件,如手袋、皮鞋、金属饰品等,也是需要特殊品类专业知识的买手担当。

  英国服装零售业的历次变革不仅改变着行业内部的结构,促使销售方式和营销手段发生着变化,更影响并改变着买手行业的发展。

  由于英国本土制造业的萎缩,大部分企业已逐步将从海外进口成衣作为采买的主要渠道。全球采购需要买手熟知货币换算汇率以及进口贸易常识,全球性地差旅也是买手工作的内容之一。英国买手们经常会大批量进口产品,因为汇率的变动起伏是非常大的,进出口贸易条款也在经常变化着,所以买手须经常及时了解最近时期的汇率,用于估算成本以及毛利率,并随时掌握进口贸易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由于市场对多样性和个性化商品的需求,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不断加强,使得买手们不再像10年前那样一次性采买季节中大比例的货品,而是采取少量多款的策略。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他们不再追随主流流行趋势,不情愿穿着与大部分人都相同或类似的衣着,而是要表达个人对于时装的观点。对大部分主流的服装零售商来说,他们现在采购单款的数量相比十年前缩减了30%-60%。由于市场变化速度不断加剧,即使有着庞大稳定的销售终端网络的品牌零售商也不会像过去一样每个单款采购很多的数量,少量多款的策略被大部分零售商使用。随着服装零售业竞争的逐渐加剧,很多品牌上货频率加速,款式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使得买手的工作更加繁忙并充满挑战性。

  在早期IT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对于管理层来说很难随时掌握哪个款或那个系列销售的具体表现,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整体的营业额指标是否完成。繁琐冗长的手工销售和库存数据报表已经成为古董,分析系统将数据报表和汇总分析非常快速高效地提供相关管理人员,这些数据几乎可以完全自动生成,甚至不需要买手和商品管理人员的人为干预。它可以在货品上市的早期就将畅销品、畅销颜色等信息分析提炼出来,这个功能对于买手的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季节初的一些微小变化很可能成为进入季节销售之后影响整个市场的主流趋势。拥有“监控和预警”功能的数据分析系统,使得买手和商品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对大量的周销售数据作出准确提炼和快速反应。如在Wal Mart,使用实时数据监控系统,买手可以以坚实的数据分析为依据,对补货和采买进行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在欧洲,服装零售商们争相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越早占有技术上的优势,就可以越快对市场和流行趋势做出反应,越多占据竞争的优势,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
  (本文来源:百货商业 作者:姚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