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自动手的好处 | ||||||
| 作者:端木清言;出处:《店长》2010年8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把店长定位于纯粹的管理者,不可能培训出“动手胜于动口”的好店长,当然,更不能寄希望于他们能够带出一支骁勇善战的销售团队。 在我看来,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古训,对现代零售业的店长并不适用,尤其不适用于店长的现场管理环节。 不过,在我们的身边,却不乏两手叉腰,指手画脚的“领导型”店长,而少见率先为范、凡事亲力亲为的“走动型”店长。很多时候,我们的店长“蜗居”在办公室,远离现场,远离顾客,“高高在上”地遥控指挥店员;很少能够走出店办,走到店员的身边,倾听顾客的声音。 当然,几乎所有的零售公司,都不乏店长巡店作业的规章制度,但是,空洞的制度,如果缺乏SOP(作业标准化程序)的支撑,往往沦为一纸空文。尤其对于那些崇尚“动口不动手”的店长们而言,再细致的SOP也难免沦为空文。 为什么?我想更多还是与我们对店长的定位有关。前年年末,日本零售业曾展开过一场“店长是不是管理职员”的大讨论。 讨论中,肯定的一方认为,作为一店之长,店员、现场、顾客服务以及内部营销等均属于店长们的“管辖”范围,大部分工作都具备“沟通、协调、处理”的管理者的特征。因此,店长当然是管理类职员,也应该享受管理阶层的相应待遇。 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店长首先应该是“最棒的店员”,其主要工作在于“干”而不是“管”。标准化作业程序的门店,应该依靠“制度”管理,而不是“人治”,把店长定位于管理阶层,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店长对服务作业的关注度、责任感,容易催生出更多的“老爷型”店长。这样的话,门店的执行力势必大打折扣。 而中立的一方认为,在连锁零售企业中,店长应该定位于“管理型作业岗位”,给予等同于甚至高于一般管理岗位的待遇,但是,在工作量分配上执行“60%干活(作业)/40%管理”的复合型原则。 我相信很多零售业的老板,都想要“干活”的店长,而不是“管理”的店长,但很多店长所持的观点则反之。援引海尔SBU策略(策略业务单位或者称作战活力单元)的话来说,每一个业务部门,业务人员都应该是一个SBU。而SBU的灵魂是“执行、创新”。而这正是“指手画脚”管理型店长们的短板。 我曾经拥有很多“店长”部下,或者“店长”学生。作为他们的领导,或者教练,我倾我所有,把自己理解的、体会的、熟知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我告诉他们,如何管好手下的店员,如何展开高效的内部营销,如何“管”好门店的现场,而现在,我后悔了。 众所周知,“取势,明道,优术”是传统文化内涵中领导和训练的最高境界。前两个环节基本上可以通过“动口”来实现,而优术则必须“动手”才行。在我看来,店长60%的精力和工作应该投入到自我的优术和帮助店员优术的环节,如果不亲自实践或者做了店长之后脱离现场,高高在上,“最棒的店员”必将退化为“最差的店员”。而一个最差的店员,怎么可能带出“业绩最好的门店”呢? 我想很多店长可能和我一样,碍于情面或者抱着所谓“真人不露相”的心理,或者压根就把自己定位于100%的管理者。在卖场现场管理的过程中,经常背着手走来走去,俨然将军巡视战场的派头。看到过期POP或者凌乱的情形,充其量把店员教训一番,然后说一句“我还会过来看”,就一走了之。这样,不但店长们自身的能力会面临衰减退化的危险,他(她)担任一店之长的“店”,恐怕也将面临被激烈市场竞争淘汰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店长“是干还是管”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店长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乎到一个店的生存的大问题;而店长群体“是干还是管”的问题,则关系到一个公司与同业公司,甚至一个业态与异业态生死较量的问题。 好的店长,首先是最棒的店员;而最棒的店员必能够训练出“一群更棒的店员”。如果如果我们“不光看,而且干”,那么每一次矫正,可能都是对店员的一次印象深刻并可以转化为行动力的训练。所以,训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作为“教练员”的店长们如何看待。 (作者系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家电流通市场研究及海外情报编译等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