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言上海商业规划 | ||||||
|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0年8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上海商业应该朝“开放、包容、规制”的方向发展,鼓励全球、全国品牌落户上海,让各种商业形态实现差异化竞争,规制商业经营行为。 最近参与上海“十二五”商业规划大讨论,想到一些建言。城市商业该如何规划?首先要做好三个协调:一是市级规划与区级规划的协调;二是政府规划与企业规划的协调;三是规划与规制的协调。这三点都是有关规划程序的问题。 商业规划有外延与内涵之分。外延的商业规划总是与道路、交通、地产、人口等要素连接在一起。内涵的规划最重要的问题是——为谁规划?是为政绩规划,还是为市民规划?大道理可以讲一大堆,但落实到市民需求,就只有一点: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三十年的一个起点。虽然起点很重要,但如果我们缺乏规划能力,瞎规划,不如不规划、少规划。 当前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政府太多情,专家太多虑,企业太多变。政府什么都想管,以为自己是万能的,其实,政府的智商常常没有市场的智商高,人算不如天算。那么,对商业,政府可以管什么呢? 在我看来,对外,政府要开展国家营销,帮助我们的企业,把产品与服务推向其他国家,推向国际市场。我曾去日本福冈访问,福冈县的农林部门主管的名片上印着一个鲜红的番茄,我问他这代表什么?他说,这番茄是我们的特色产品。什么叫为公民办实事?这就是。 上海的实事工程做得很好,也深受市民的欢迎,不过我认为实事工程应该取消,实事工程作为亮点工程来做,常常耗费大量资源,遴选、考核、开会、表彰,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人力、资财。 对内,政府主要管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公平竞争;二是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两个方面,现在都很有问题。有法不依、倾向性执法,无可无不可,是常态。 政府应该做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好做的事情,应该帮助市民提高生活质量。总体而言,我认为,规划上海商业要关注三个重点: 1.“培育壮大核心企业”的思路要转变。 上海之所以为上海,是因为它是国际化大都市。所以,我们有多少核心企业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全世界的企业与全世界的消费者会不会来上海。上海的商业,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平台,如以前所说的“购物天堂”(虽然这个提法不好,到天堂购物,我得先进“天堂”)。 (1)诚信体系:现在的百货公司、家电上市公司,都讨价还价,没有一个实价,交易成本很高,交易效率很低; (2)规制体系:法规需要清理,执法需要严格,假冒商品泛滥,该由谁来管理?不要相信企业会主动诚信,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正如人,其良心与道德,在金钱与利益面前都显得十分脆弱,必须加以控制与监管。监管不必分内资与外资,外资与内资都存在不良行为,一旦查实,都应该依法处置。 2.要关注市民生活质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政府有什么配套措施?每日必需的食品怎么才能便利、安全地购买?菜场、超市、批发市场这些机构怎么才能保证食品安全? 应该从源头——批发市场开始。最近开业的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其实主要是国有投资的,批发市场应该发挥其基础性、公益性的职能。现在各个部门的服务意识,还是很有问题。前不久到松江区办理煤气,叫我付开户费1300元,后来回家发现房子里有煤气表,那就不用开户。办理的工作人员,当时只要查一查电脑就知道开户情况了,由于他们的失职,让我这个小市民来回多跑了几十公里,所幸退款还是很顺利。 3.要有广义的“商业服务”概念。 要从市民的需求来定义商业服务。购物商店、餐饮、旅店、网店、电信、公用事业、旅游、装潢、维修、文化娱乐、政府服务等都是第三产业,都是广义的“服务部门”。商业服务不诚信,公共服务很霸道,政府服务很官僚,这三个问题要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根本转变。上海要构筑一个大服务、大商业的格局。 上海市要在政府与市民的沟通上做表率,要建立一个市民、人民代表、市政府自己的常规渠道,人民代表必须代表市民,必须与市民常常见面,让市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申诉自己的问题,人民代表要能够很容易找到,为此要有一个人民代表网。开放、包容、规制,这就是上海的未来。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