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绝妖魔化认知 | ||||||
| 作者:陈继展;出处:《店长》2010年8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一个人再好能好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再坏能坏到什么程度?”,这句话对我这种心胸狭隘的人,无疑是当头棒喝。 我素来认为人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好人哪怕做错事,一定是情有可原,而坏人哪怕做好事,也可能有什么阴谋。此待人之道对萍水相逢之人尚无可厚非,但在工作上,这种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业绩的取得。 事实上,这种认知一直在误导着我的待人及工作态度,对那些我认为“心术不正”的人,我会对他的能力及工作成绩全盘否定,并对其相关的观点及做事方式产生极大的反感,认为其所作所为都带有某种目的,因此对这类人我一直都没给好脸色。然而,长期带着这种“有色眼镜”看人的结果是:我自己在企业里面越来越孤立了,除与少量被我认为是“好人”的同事关系尚可外,其他人一概受不了我的“傲慢与偏见”,与我的关系渐行渐远。 让我有机会认识和破解这个问题的机遇,是近期我和一位在公司内一直“口碑不佳”、“名声不善”的人深入接触,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他并非像我印象中的那样自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相反,当我和他深入交流之后,发现所谓的“自私、不择手段”等都是有特殊缘由和苦衷的,是因为大家所处位置和领域不同,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不一样。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许多时候我们都把他的缺点和问题放大了,很多不好的口碑都是周边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造成的,某种印象被各种公众的传言以及自己思想的强化之后,根深蒂固。基于这些“假想式事实”,再加之自己缺乏积极沟通的主动性,我在还未正式与别人接触之前,已经把别人放到“坏人”的位置,并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去交流和处事,这样怎么可能推心置腹地与别人沟通,并达到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呢? 通过这次交流,那位同事对我的认知也有了大转弯,他说:“以前我也一直认为你这个人很傲慢,但和你交流完,发现你其实并不是这样一个人,相反,感觉你这个人比较善良!” 由此可见,如果缺乏主动地沟通和交流,人与人之间,哪怕是长期共事的同事,大家之间的隔阂与误会也会很大!很多时候,我们容易人云亦云,对一个人的判断,更多停留在他人的口碑评判和对一个人的外观印象上。一个满脸严肃的人,我们可能一开始就预设他“不苟言笑,性格孤僻,缺乏同情心”之类,但其实深入了解或许会发现,他是个外冷内热,内心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从我的事例中可以发现,人性中这种“错误假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多么大啊!所以,不能人云亦云,你自己接触了没有?你自己没有接触,怎么就知道别人说的是对的呢? 近日脑海里一直响彻着一位导师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再好能好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再坏能坏到什么程度?”这句话对我这种心胸狭隘的人,无疑是当头棒喝。 “心胸狭隘”不单指目光狭隘、胸怀不够,更说明自己的思维模式、考虑事务的方式方法僵化,对人对事只存在“非黑皆白”的一根筋的认知方式,忽略了为人处事中那种广阔的中间地带,忽略了五颜六色的其他可能。 佛门有云:“众生平等”,这其实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中性的,没有褒贬之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钱可以改善生活,也可以毁灭生活,而人性也没有永恒的好与坏,这一刻闯红灯,下一刻可能又会给老人家让座,所有的人和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能固守那些“假想的事实”。 有人说,一个人的肚量等于他的眼界和承受力,见多识广的人由于了解更多的信息,往往对自己和他人充满了信心,承受力强的人,对他人也有着更强的认同及包容能力。如此说来,我长期对许多同事的“妖魔化认知”,实在是自己眼界和承受力不足所致,而多数时候的困境和不安,是自己对“镜中的自己”缺乏和气而导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