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闪开!社区购物中心来了
作者:何典;出处:《店长》2010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居住格局的改变,社区商业将成为形成市中心商业、区域性商业布局和新一轮商业网络扩张的主要形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而随着品牌经营、连锁经营成为零售商业的主导型经营模式,随着购物中心业态的逐渐成熟,社区购物中心将成为发展社区商业的最佳形式。  

  一个业态配置丰富、定位布局合理、品牌组合到位的社区购物中心,能够为社区居民带来非常多的购物消费便利,也会改变人们对社区商业就是低层次商业的认知。社区购物中心可集合多种业态,解决各类连锁经营业态分散时可能面临的客流不充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它是一个各种业态的聚合体,通过一定程度的配比来完成为周边所能辐射到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功能目标。当然,各个项目均有其特殊性,在业态选择上需将自身特征考虑进去。  

  一般购物中心投资较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而社区购物中心形态较为丰富,有零散的底商,也有成规模的商业街,具有投资小、回报稳健的优势,但具体要契合社区需求,若脱离社区实际需求,其回报周期可能会延长。目前来看,成规模的社区购物中心项目多为开发商统一规划运营,这在保证商业街的整体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前景。  

  目前社区购物中心数量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过于偏重于底商形式,局限性明显,饮食、购物、卖场等商铺布局也略有混乱,导购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规模同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目标商圈定位需进一步明确,因此,未来的社区购物中心应在商业布局、空间规划等方面做好规划。

……  

  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60年代,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出现社区商业;到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  

  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零售商们联合扩大经营的范围,不仅增强对人们“一站式”购物的满足能力,还向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因此社区购物中心在国外城市整体商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国外的购物中心分为地区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和近邻型购物中心三种。社区购物中心在面积、服务人口、商店数目等方面都介于地区型购物中心和邻里型购物中心之间。但各个国家的社区购物中心并非完全一样,主要体现在规模、服务人口数量、甚至是布局、形态等方面。这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汽车普及率、国土面积、居民密集度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例如美国社区购物中心的形态以单层楼为主,营业面积在9千到3.6万平米,服务人口在2万至10万人之间。而英国由于人均土地占有面积比美国少,社区购物中心的分布比美国密,多层的购物中心和多层停车场是英国社区购物中心的主要形式。另外由于家庭汽车普及率低于美国,英国社区购物中心的营业面积和商圈范围都小于美国,规模通常在1~3 万平米,服务人口2~4万。  

  欧美等国家的购物中心整体上都处于小型化的演变过程,对发达国家来说,购物中心已经处于社区化、小型化和功能主题化的发展阶段。  

                    …… 

  国内社区购物中心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我们对零售业态的划分和定义一直处于模糊的阶段,关于社区购物中心的面积、商品、商圈半径、周边人口、店铺数、物业方式、盈利模式、经营管理方式等还没有相对统一的结论。但是,无论中外,无论是小型社区购物中心(2~3万平米)还是大型社区购物中心(如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经营面积6.25万平米)一些共同的特征还是一样的。  

  1.功能定位明确:一般,社区购物中心主要满足周边社区人群的消费习惯和取向,服务对象相对稳定,消费者结构固定;

  2.商品价格带范围小:由于周边社区购买群体相对固定,商家在商品选择时会自然淘汰掉一些价格不适的商品,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价格带体系,当然,该价格带并不是不能突破,商家可通过一些促销和展示等活动,引导社区消费主流人群的消费模式,进而将该价格带的上限提高;

  3.商品结构深度大:中国国民依然保留了传统购物习惯,可挑选性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光光定位明确、功能配套完整并不一定能成功,如果忽视了中国人喜爱挑选的购物习惯,没有做好商品品类深度的规划,即使目标明确,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因为没有相应的比较过程,购物决策的结果也会发生重大转变。  

  总体而言,社区购物中心应成为社区的商业中心,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各种消费需求,以及求新、求便利的消费心态,提供一流的商品、环境和服务,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吃喝玩乐;社区购物中心也应成为社区的休闲中心,给社区居民的感受更像是一个放松、享乐、具有亲和力和人情味、和谐的休闲乐园,是一个家庭亲子同乐、社区居民锻炼、街坊邻里社交活动的场所;社区购物中心还应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体现共同人文价值观的社区互动平台。  

  社区购物中心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能否在社区居民中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能否和周边社区之间构建鱼水相融的良性关系,能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双方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否成为社区的好邻居和好伙伴,和社区更好地融解在一起。所以,我们要了解周边每一个小区里面的总人数、楼盘的情况、入住率以及拥有车辆的情况,建立相关数据库,掌控周边居民的详细情况。  

                       ……

  位置上,社区购物中心一般座落于一个社区的中心地段,商业可辐射到整个社区。在商业布局上,应当根据周边社区居民在消费能力、习惯上的差异,相应有不同侧重。  

  作为社区服务的延伸,社区购物中心应与周边住宅开发结合,共同发展。当前一些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对接存在割裂现象,应当采取统一规划模式,由开发主体统一管理。  

  影响一个社区购物中心的因素有很多,如客群状况(常驻人口数量、收入状况、年龄分布、消费取向、品牌忠诚度等);竞争状况(同业竞争状况、替代品竞争、品类竞争状况等);社区类型(单一型社区、组合型社区、社区类型、社区入住率、社区文化等);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相关政策、当地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项目自然状况(楼体状况、可用面积、排水系统、电力系统、上下梯状况、消防状况等);供应链状况(当地品牌资源、当地供货商资源等);交通状况(距离其他商圈的交通便利状况等)。  

  社区购物中心的培育需要扎根于社区,细心地研究社区消费市场的需求,仔细地了解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认真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才能赢得更多的顾客。通过对周边社区市场的调查,不断了解这些住宅里面的居民的年龄、文化结构、消费需求,坚持专业化营运管理,注重人文精神与人性化经营,时刻关注细节,持之以恒。  

  根据众多购物中心成功的经验,可以发现它们通常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卓越表现:产品质量好且稳定;价格诚实;位置交通便利;能带来独特的体验;有优质的服务管理承诺。  

  规划和招商是发展社区购物中心的关键。规划主要包括商业与住宅的比例搭配,以及整个商业体各功能的分区,同时还有道路、车库等要素的规划。而招商则与其开业有紧密联系,招商必须讲究策略,开业成功才能保证以后的经营,保证小业主的利益,同时提升社区的品质和竞争力。  

  主力店,相当于整个社区购物中心的中流砥柱,因此主力店的品牌效应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商铺价值提升的空间。大型社区购物中心则不仅要针对本社区的居民,还要辐射周边的消费群体,这对其业态组合、交通、后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