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仓储与物流(下)
作者:王稀达;出处:《店长》2010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物流篇

  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市场非常奇怪,一方面是各大快递的加盟商为求总部返点,低于成本价疯狂揽件;另一方面各大快递总部(顺丰除外)普遍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的边缘却无力提价(09年11月大雪后的淘宝物流集体提价事件算是其中一次抗争)。  

  国内绝大部分快递物流企业,都是从低端市场做起,依靠网点加盟快速扩张,形成规模,但对终端控制力极弱,以致形成了当下的怪现状。唯一不走寻常路的是顺丰,立足高端市场,坚持直营,但费用也约是其他快递的两倍。  

  不过,这种尴尬的场面很有可能在未来3~5年发生剧变:盈利能力差,人力成本又在快速上升,持续亏损将成为必然;终端控制力弱,意味着无法依赖各类增值服务提升盈利水平(如开包验货签收);两端挤压之下,剩下的选择其实已经非常有限,而并购,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阿里巴巴投资星辰急便、海航集团收购天天快递只是一个开始罢了,快递企业必然走向并购时代,随后进入寡头时代。此后,各大快递承运人的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必将趋于一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战略路径其实也很有限:  

  巨型B2C的选择(销售额10亿元以上,一般是平台型B2C):  

  这个级别的电子商务企业,应无可避免地选择自建仓储物流服务团队。原因有三:一则用户数据实际是所有B2C的核心资源;二则网购用户期望值越来越高,当前快递企业明显已经无法满足;三则自身已经有足够的物动量规模将仓储物流成本拉低,至少到行业平均水平(无论是出仓成本还是每单运费)。京东、卓越、Vancl就是此类B2C的代表。唯一要担心的问题是,单量能不能达到期望值。  

  中型B2C的选择(销售额1~10亿元,一般是垂直型B2C):  

  这类企业自建仓储势在必行,而自建全套物流团队从成本上是不合算的,但可以通过系统地做好物流资源整合,把物流线延伸到最后三公里,同样也能够实现开箱验货试穿、半退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体验。麦考林就是其中的领跑者,其基本物流策略是:全国分仓打包+点对点干线物流外包+城市/县指定配送团队。这种星状结构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在各地选择本地的优势物流团队,终端控制力强,包裹换手率低,损耗小,COD(货到付款)回款速度快,即使有纠纷也不会被快递承运人挟持。  

  从实践来看,目前唯一的问题是用户资料的保密,目前经常发生泄露的事件。如何做得更好?可能还是需要通过手持设备和面单印刷的技术革新来解决,毕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单个企业能够搞定的。  

  小型B2C的选择(销售额1亿元以下,一般是各渠道品牌或商品品牌的电子商务平台):  

  此类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仓储物流体系,某种程度上说,改造传统仓储比新建通过式仓储更难。一般来说,但凡有机会,仓储还是新建的好;如果预算不够,可以先建个小的。至于物流,除了彻底外包,别无选择,至少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如果要控制物流成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不过,上述三种情况,都无法把淘宝包括在内,淘宝特有的多点取、多点发货和当前的市场占有率,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淘宝做仓储物流是必然的,因为B2C的竞争力正从前段转向后道。淘宝做仓储物流的难度很大:从商务上说,淘宝外部的独立B2C商家是绝对不会用淘宝仓储的,因为没人会放心把交易数据给你,这是中国国情;淘宝的C店,在可以预见的两年内,唯一的优势是价格低廉和出货灵活(随意加赠品、DM等),目前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淘宝的C店会大规模投入淘物流的怀抱;淘宝的B店,往往仅仅是品牌商的一个直销(分销)渠道,这些品牌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仓储分拣配送的机制,没理由相信,品牌会为了一个销售额5%~10%的渠道,去变动自身运作成熟的仓储体系,这无论是从数据安全还是管理成本上看,都是不合算的,这必将成为淘宝用户体验的长期痛点。  

  不过,世事难料,万一哪天有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可解决数据保密的问题,所有的B2C共用同样一套物流系统也并非不可能,毕竟,自建物流的投入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