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博,让上海零售更美好? | ||||||
|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0年10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上海零售业的竞争地位近年来不仅没有显著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迹象,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今年,上海举办世博,似乎是上海零售突围的机会,但它真的可以让上海零售好起来吗? 最近,华润Ole’入驻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经营品种近万;作为Ole’副牌的blt高端超市,大陆首家门店于今年8月在北京开业,估计不久也会登陆上海。几番辗转之后,华润万家终于找到上海市场的突破口,以其高端超市开启全新局面。 20年前百佳等香港超市进上海以后,上海本地企业快速学习、快速赶超,使得上海商业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竞争中获得了主动权,并为以后的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政府的支持起到了很重要的推进作用。如今,各地连锁企业以全新面貌进入上海,上海连锁企业扩展外地市场却缺乏有效手段,步履艰难。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海的企业失去上海的地盘?从表面看是成本问题,从实质看,却是经营能力问题,且最关键的是机制问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管理体制问题,市场反应速度、能力、效率等有待提高;二是组织管理问题,运作成本较高,专业做事的人少,管理组织庞杂,人员老化,快退休的人还去学MBA,开支巨大,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那么,今年世博以后,上海商业与零售业就能更开放、更活跃、更有效吗?我看不见得。世博会的影响力和后续效应其实在退化,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巨大。上海世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人多人累人看人;二是中粮集团参与世博会。第一点是对上海世博会的总体评价,第二点是对行业参与度的感受。 上海世博会虽然以低碳著称,如远大的无电空调,但我不明白的是:空调为什么这么冷?我去过一次以后,再也不想去世博会,因为里面太冷,外面太热,实在没办法。到世博特许商品专卖店花了130元给我太太买了一件长袖T恤,回家一洗,褪色严重。世博产品的质量不敢恭维。非洲联合馆出口处洗手间的隔板上的金属,锈迹斑斑,还不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造的厕所。也许是我的身体太弱,但馆内的志愿者穿着长裤厚衫则是事实。在我看来,全球任何一项活动都没有世博会“高碳”,几千万人,在一个城市集中,时间长达半年,人群远距离流动,各方面的消耗极大,这是全球最典型的“高碳会”。这种形式产生于工业社会,在信息社会仍然被延续下来,实属奇迹!可能也是国际世博局的利益驱动!我觉得取消世博会是大势所趋,一是因为世博会不管怎么折腾,都是高碳的,二是这种形式所带来的效益将会递减,互联网、物联网时代以后,必将进入“脑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沟通,取消世博会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我们对世博会的后续效果也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当然,不可否认,世博会在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推广与沟通效应,不少零售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我在世博园内看到了全家便利店、中粮的“消费者体验餐厅”,据说园内还有光明食品集团的“纽康茶餐厅”以及百联集团的“快客便利”,生意都不错。但比生意更关键的是,通过世博会,企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一个品牌,这是一种品牌的推广行为,而不是产品的销售行为。这正如在机场投标商铺,一个小小的便利店,年租金高达几百万元,是行业平均店铺租金的几十倍,也是基于品牌推广的目的。中粮在世博会中给人的印象是立体的,网络、电视、体验店等全方位渗透各类人群,尤其是其淡雅与自然的色彩以及中粮生产队、中粮开心网的开通,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类人群一旦成为其用户,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这是一种基于市场变化所采取的战略行为。 世博会以后,政府可以开辟一个网站,全面公布世博会收支,具体到每一块砖的招标价格,这样做可以让市民知道,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把世博的好经验和大家分享。 我认为,政府对零售可以做三件事(这里所指的零售是广义的零售,除销售商品外,还包括饮食、服务、旅游、酒店等,其实,医院、理发、培训等也都是零售,凡是与交换和最终消费相关的就是零售):一是营造一个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对外资零售监控,只有持续监控,才能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三是让国有商业全部退出,同时要大力鼓励民营零售业的发展。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