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的艺术
作者:张青山;出处:《店长》2010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生活在中国这个社会里,开会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从小起,印象里大人就有无穷无尽的会,开会就是主要的工作方式之一。特别是党政机关,以及国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开会就是最主要的工作方式之一。

  工作了十几年,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干过了,逐渐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管理机制越健全的企业,管理水平越高的企业,开会越少。

  我在麦德龙的时候很少参加会,自己也很少给别人开会。到了百安居,截然不同,如果日常每个会议都参加,那么差不多每周有整三天在开会。总部、区域各种会议、电话会议无休无止。风气所致,就连个基层干部,也学会召集一大堆人开会,我看着又好气有好笑,但是已成顽疾,不好改变。所以可以断定百安居实际上是个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因为开会是效率最低的沟通手段之一。最可笑的是,我居然在百安居介绍我的会议上就打起盹来,可见会议有多长。

  某些领导开每周例会,从最底层的管理者到高层都参加,每次几十以上,人人都有发言机会。正襟危坐,鸡毛蒜皮,从头至尾,民主至此,毫无价值。

  分析起来,爱开会原因无非有几个:

  一、确实有重要的事情希望大家周知,不开会不足以显示重要性;不开会不足以听取大家的意见。

  二、认为每件事情都很重要,所以每件事情都要开会才可以。

  三、领导喜欢讲话,底下芸芸众生,领导侃侃而谈,成就非凡。国际大事、国内要事、单位锁事、鸡毛蒜皮,这样讲话才有气势。

  四、有民主气氛,开个会,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从头到尾,众说纷纭。

  五、没有解决问题的机制,甚至一般流程,把开会作为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之一。

  六、时间不值钱,不开会无事可做。开会显示在做事情,实际上是打发时间,大脑空白。

  长此以往,这个单位就成为大家喜欢夸夸其谈,把时间不当时间,把务虚当做务实,扯皮撂嘴,人浮于事。

  为什么说开会是最低效率的沟通手段?

  一、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去时间,参会时间,若有30个人,就是30份时间;若有100个人,就是100份时间。

  二、一个人说话,大家陪绑。很多单个部门的事情,一对一的事情,非要拿到会议上,其他人没有多大关系,陪绑而已。

  三、大庭广众,七嘴八舌,无法思考,更无法解决问题,养成歌功颂德、扯皮撂嘴的习惯,浪费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思考的能力。

  解决开会的问题,首先要分析,所有一对一、一对几的问题,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几解决的方式。不扩大参会范围,没有必要参加的人不要参加,既有效率,也便于充分讨论。

  所有需要单方面通知,上情下达,只要文字、邮件、传真能达到的,就不要开会。文字东西清晰、明确,一目了然,沟通最快捷,成本最低。

  下情上达,可以文字汇报,也可以一对一谈话最有效,关上门,敞开心扉,才能解决问题。

  领导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控制住自己讲话的欲望。知道少说话威信高,少吃饭,身体好的基本道理。表扬人可以大会上讲,而批评帮助人,要当面一对一才有效。

  其实真正建立管理和沟通的机制才是最重要的。让事情有人管、有流程管、有方法管。

  我倒是觉得有必要召开的会是两种,一是复杂而无法用文字说明,必须面对面解决的;二是以开会为名行公款旅游、游山玩水之实。这两种会实在是不开不行啊!
  (本文来源:联商博客 作者:张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