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门店人事成本
作者:潘文富;出处:《店长》2010年1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零售门店的竞争已然十分激烈,将来可能还会更激烈,尤其在外部市场发展狭小、业绩增加有限的情况下,成本的控制和降低就要作为门店新的重要利润来源来考虑了。  

  另外,对于连锁企业来说,随着公司门店规模和数量的放大,各项经营成本必然会同步上升,因此必须加强对成本的同步控制,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成本增加速度超过业绩增加速度的情况,导致生意看起来是越来越大,实际净利润反而越来越少的情况。  

  在公司和门店的各项成本构成中,最直接的就是人事成本,员工数量越来越多,工资越发越多,月月都得发,而且很难拖延。说到人事成本,也许管理者会想,这个简单,不就是工资奖金,还有福利,最多再加上点管理费用就是了,但工资钱要节约,会不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呢?

  表面上看来,员工的使用成本就是其工资成本,看得见的工资成本有:

  1.基本工资;
  2.考核奖金;
  3.年终奖金;
  4.管理费用;
  5.社保和津贴。

  但在员工的实际使用成本中,还有些表面看不见的,或者是没算进去的成本,如:

  1.偷货;
  2.虚报费用;
  3.贪污公司费用;
  4.得罪客户;
  5.损失应得的销量;
  6.浪费公司的资产;
  7.影响公司计划的整体进度;
  8.打乱产品结构;
  9.破坏公司形象;
  10.影响其他员工工作。

  以上每一项都是钱,按说都得算在员工的头上,只不过很多管理者没意识到或者是没算到而已。  

  笔者长期研究经销商问题,就以此为例。我曾经测算过,在一家普通经销商公司的普通员工,其实际综合使用成本每月都得上万元(送货司机更高),为什么很多经销商抱怨说赚不到钱,因为光员工的综合成本就占去了很大一块,哪里还有钱赚。看到这里,你还会计较每月给员工交纳几百元的保险金吗?从正面来看,这员工是帮助老板带来利润的,反过来看,他们也是损耗和成本的制造者。  

  门店要节流,首先就要解决人为损耗的问题。明确了问题,接下来就要确定问题的解决思路,员工损耗既然是发生在员工身上,那解决起来要直接向员工下手吗?非也,先分析下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在员工带来的各类损耗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划分成两个方向:一类属于工作技术的问题,因为缺乏相关的技术,即便是有心要把工作做好,也没能力做到,或者是公司内部缺乏明确流程和机制,使得员工在工作时陷入混乱之中,从而出现损耗;另一种则是员工的有意行为,为了个人私利,故意地人为制造损耗,好损公肥私。无论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其背后都是管理出了问题。管理的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而内部所有人的问题,那也就是管理者的问题了。也就说,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从而发生各类有意或是无意的损耗。  

  解决损耗的源头,先得从管理者(比如店长)抓起。换句话说,也只有管理者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那些不该出现的损耗。若直接把矛头对准员工,虽然表面的损耗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控制住,但是新的、更隐蔽的损耗形式马上又会出现。

  控制损耗的涉及面很广,每家公司、每个门店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在这里,笔者先介绍损耗问题的分析方向,明确损耗出现在哪些方面,为接下来具体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打好基础。  

  员工带来的损耗可简单分为员工的无意行为和有意行为,所谓无意行为,就是在员工本身并不想主动侵占公司财物,也未曾考虑个人收益,只是缺乏相关的职业技术或是因为其他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损耗行为,具体的包括:

  1. 员工的职业技术不够,未曾持续学习,或者员工群体之间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内部缺乏作业流程,各环节的衔接不明确;
  3. 对于各类常见事故,缺乏预案系统,一旦出事都只有等店长决策;
  4. 各项工作缺乏明确的工作标准;
  5. 规划性不够,各岗位各部门缺乏明确的中长期工作计划与目标,也缺乏对各项工作目标的阶段性分解;
  6. 没有内部沟通体系,内部信息的发布与确认没有硬性要求;
  7. 缺乏后勤对业务层面的支持体系;
  8.文件管理混乱,档案不健全,缺乏定期的文件清理和分类制度。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员工出现无意识损耗。虽然员工本人并不想带来浪费和损耗,但实际工作环境或者是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会导致其出现损耗。甚至,有些员工还没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就已经在给门店带来损耗了。  

  这第二类的就是有意的了,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么干就是损公肥私,是主动地侵占公司利益,以饱私馕,或仅仅只是为了出口气。不过,每位员工在刚进公司时,对公司对老板,乃至对自己在这家公司的发展还是多少抱着些正面期望的,之所以会发展到这一步,往往是员工在进入公司后,出现以下这些原因:
  1. 老板对员工有诸多有意或是无意识的直接得罪;
  2. 公司内部缺乏监控体系;
  3. 管理者坚持让员工先付出,再衡量对员工的回报;
  4. 管理者有过食言行为;
  5. 管理者只会给员工“加”工资,而很少考虑过如何“发”工资;
  6. 老板想方设法把员工(尤其是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长期地留在自己的公司里;
  7. 公司现行的薪酬体系与员工所企望的薪酬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别。

  以上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员工对公司、对管理者出现负面乃至是敌对的情绪。轻则故意破坏公司规章制度,消极怠工,扰乱其他员工工作;重则主动下手,瞄准公司内部所有监控不到位的薄弱环节,寻机下手,中饱私馕。  

  解决损耗,控制节流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前提条件是两个,一是管理者是否肯承担其中的领导责任;二是对这些诱导因素进行排查,看在自己管理中有没有出现过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