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仓储内部运作解密(中) | ||||||
作者:王稀达;出处:《店长》2010年11月号 总第34期 | ||||||
|
||||||
五、存储管理 六、拣货、分拣和打包 出库环节中最影响效率的,并非分拣、打包,而是拣货。 拣货,就是系统根据某种逻辑,把N个订单包含的SKU汇总到一张拣货单(亦称抓货单)上,由出库组统一从指定库位上取出,避免为每个订单都跑趟库区,提升出库效率。对于面积较大、三库两区距离较远的仓库,拣货单还要按照不同的储藏区打出相关联的多张,交由不同的商品管理员拣货。 分拣,就是把拣货单上所列之商品,按照分拣单的明细配货,配发票,贴面单。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环——出库条码检核,最后才是必要的填充、内包装和打包。 七、出库 严格上,出库包括几个环节: 1. 称重,录入系统。 小B2C公司一般在出仓的时候人工称重、录入系统;大B2C公司,会记录商品的毛重、体积等,系统自动计算包裹的重量。但无论是系统还是人工,该项数字将成为与配送公司对账的基础。 2.指派配送公司。 根据配送区域、是否需要代收货款等情况,将不同的订单交指派给不同的配送公司。这项工作一般很难完全用系统来做,原因很简单,外地的网点往往都是外包的,服务质量变动很大,为了不断提升配送质量,需要不断改变指派。大家只要想想50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的网点一年变化一次,每天就得改两次系统,还不如人工指派。 3.与配送公司清点数量,签字交接。 配送公司清点箱数,签字交接;系统需要通过接口将配送信息传递给该配送公司。 4.把配送公司提供的快递单号录入自己的系统。 一般的B2C,最多在用户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快递单号,而拥有自建物流团队的B2C,清一色地在后台为消费者提供订单的详细状态,包括打包、出库、到某个中转站、某个配送站等,用户体验确实很棒。 八、 盘点 盘点是仓库的一项基本工作,分为日常盘点和月度盘点两种。日常盘点随机抽出部分SKU检查,要求每天进行,作为防损的一种主要控制手段;月度盘点则更多是为了核准库存,提供库存余额等财务数据。两种盘点的共同目的是确保WMS系统库存与实物库存保持一致,如不一致,则需认真分析、及时调整。让非仓储部门(特别是采购与客服)同事轮流参加月度盘点,是非常好的提升主人翁意识的团队活动。 九、RMA(退换货) 正常的出入库流程只需严格按照操作SOP和各类指示单,做好现场管理,避免人为差错就可以,内部可控性很高,而RMA则要复杂得多: 1.RMA每单的操作一般都由客服发起,仓储财务执行,然后客服反馈给消费者,环节多,流程长,内部可控性差,弄不好就要扯皮。 2.消费者的配合度参差不齐,退回来的商品状态不一,不少完全没有标识,无法和RMA单对应上,处理的效率极低。 3.相当比例的RMA还会涉及快递到付(多半没有发票)、参与促销活动的订单部分退款计算等,这些都需要与财务沟通执行(我个人看到很多公司用全场抵用券来抵扣消费者预付的运费,其实这对消费者是不太公平的,特别是涉及质量问题的时候)。 4.涉及仓库发错货的交换出库和补发货,流程较长,消费者很容易不满。 5.退回的商品需要QC,完好的还要移库(从RMA库移回正库),部分损坏的有可能还涉及拆解成不同的SKU上架销售,可退回供应商的还要联系采购做RPO单打包运回(这里退货价又成了一个新问题)。相关的账务处理也会让人无比头大。 除了上述常规的RMA,实际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种新的虚拟RMA需求(一般称为“中间状态的异常订单处理”),就是订单已经确认,发现缺货或其他不能发货的情况(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一开始都没法实现全实库;虚库、缺货几乎是命中注定的),无论消费者提出更换SKU,忽略缺货SKU其他照发还是愿意等,都需要改单,这种操作更麻烦,需要系统做非常复杂的计算和对应管理人员的授权,表现在前端,对消费者就是拖沓、不处理,体验很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