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成为店长的经历和思考
作者:郑晓晖(福建);出处:《店长》2010年1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06年大学毕业,我进入零售行业,因为自己喜欢可以时刻拥抱变化和创新的工作。当时进了一家超市企业,这家企业是本土最早做超市的。我是以一个储备干部的头衔招进去的,先被分配到了联营课,那时水产、精肉、熟食等都是联营的。  

  进去就要学管理,联营商是出了名的难管,刚开始发生了很多冲突,对于他们违纪的情况,我都是坚决地进行处罚,但后来发现,想要赢得他们的尊重,得帮他们出点子、赚钱。所以,后来的促销活动,我经常帮他们策划、指导。很有的意思是,有个水产老板娘,一开始死都不愿意做促销,后来有效果了,天天求我做,我只好告诫她促销活动不是乱做的。  

  在联营课最郁闷的事情是,刚要转成课助,却又被抽到蔬果那边继续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恶梦。早晨两点就得起来去菜市场查看价格,查完后回店里,早上六点正式上班,中午休息一个小时,继续上班到下午六点,吃个饭再忙到晚上九点。第二天凌晨两点继续起来,这样子持续了一个月,后来才改成一星期去两次。最后被任命为蔬果课助。  

  说实话,蔬果课最不是人干的。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又要上班早、下班迟,还要下乡采购,没有费用报销。甚至有一次,去拉水果,我忘记带钱,不能买东西吃,只好在供应商那吃了点水果。最严重一次是出车祸,差点“挂了”,耳鸣了一星期。现在想想,年轻人就是傻,当时硬跟人说自己没事,当天晚上还带人把车上的货卸到仓库去,也没有人慰问你,可是接触死亡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  

  在蔬果课做了一年多,我又被调到了乡镇的便利店做店助。这个调动,当时都没提前和我商量一下,就直接被调下去。我心里一直觉得服从性很重要,所以也就接受了。我这个店助,一年多的时间里辅佐了三任店长,因为谁都不愿意在乡下干。一年多以后,我也做上了店长。  

  成为店长以后,我带领门店努力奋斗,业绩做了100多万、毛利10多万,极度超额完成公司指标,但公司居然改了考核标准,难度翻倍,我们要连续三个月业绩、毛利达到110%,才能升,后来又改成要连续六个月。老总是不是以为我们提升业绩真的很容易啊?  

  我做店长的心得就是三个字:人、事、物。我最想说的是“人”,觉得这是重中之重。前面几任店长总是忽视员工的重要性,压制员工,不征求他们的意见,总是片面理解一些问题。即使我那时是店助,反馈的问题也被漠视。所以,我当上店长后就着手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去年才产生毛利达到126%,按照当时公司的考核标准,其实做到110%就可以了。公司其他店的店长就有人劝我不要那么猛,要不然下一年就苦了。  

  事实上,今年确实很难完成110%,预计只能到108%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呢?员工累了,他们发现业绩增长对他们都没好处,所以开始懈怠。可是我又怎么办呢,连我这店长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我向公司提出裁员争效,给员工适当增加奖励,用业绩和技能比武的方式丰富员工的一些生活文化,可是领导说你脑袋是不是进水了?我想给店里做些季节性商品装饰,公司企划说没时间,无奈只好自己花钱找人喷了几块板。  

  我觉得做零售业应该抓住每个人内心的需求,我们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要满足每个顾客内心需要的服务,而商品只是一种传达媒介。同样,我们还要满足员工的需求,企业的文化应时刻影响着他们,如果没有这个,他们就是没有灵魂的员工,公司何来发展?  

  我自己设计了一种交接单,除了记录卫生、陈列、价签等信息,还包括名人故事、格言、天气情况、顾客反馈、服务记录、帮助别人事由、合理化建议等。这个单子主要就是互相监督,反馈顾客意见,评定考核工作,互动与影响。此外,上面还会有主管批改,因为我发现大部分员工都不爱找主管谈话,一是紧张,二是怕其他人议论,三是怕工作得不到认可。我们都只是凡人,顾客、员工都是凡人。  

  我觉得企业文化远比金钱更重要,老板一直在想为什么给员工加了工资,效益还是增长得不好,就是没有去考虑到员工的内心需求。现在社会虽然有些拜金主义,可是很多人内心还是觉得真情更重要。所以,公司应该积极地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去换取真正的企业利益。今年情人节那天,我送了员工每人一枝玫瑰花,他们都很感动。做到让员工感动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你用心付出,别人一样会用心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