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仓储内部运作解密(下)
作者:王稀达;出处:《店长》2010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十、系统

  B2C仓储要高效运作,除了严格的现场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系统固化的流程,也就是说,无论张三或李四,他们的分解操作是完全一致的,具备极高的人员可替代性。理论上说,因为商品种类、出仓速度、管理要求的不同,每家B2C的仓储系统都应该是自己迭代开发、不断升级的。比较可惜的是,国内的B2C仓储,相对世界公认领先的日本,至少落后20年以上。笔者参观过日本住商在上海青浦的分拣中心,无比羡慕他们的系统,不过成本太高,小件商品每单出仓逼近15元,一般的企业还真用不起。

  仓储系统一般由三套系统组成:ERP、WMS和DPS。ERP记录仓储运作的宏观数据,WMS控制每个操作流程的节点数据(高级的还要统计每个员工的工作量),DPS负责按照设定的逻辑自动分拣并运输至闸口, ERP 尤其是WMS和DPS,能大大减少手工和机械搬运动作,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打个简单的比方,老师罚学生抄书10遍,ERP只会记录完成了几遍,至于是一次性写完10遍,还是先写5遍,出去玩一小时,回来再写5遍,ERP是分辨不出来的;而WMS则会详细记录下每遍抄写的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和实际抄写的人员ID。

  不过,就笔者所知,在上海的B2C企业中,有像样WMS系统的没有几家,用上DPS的好像就只有一家。其实,对于B2C仓储而言,WMS几乎是必须的,说得极端点,哪怕没有ERP,也要咬牙先上WMS,不然很快,缺货、货损会变成您绵绵不绝的噩梦。

  除了系统本身,仓储系统与前台系统的接口,特别是相关的“防呆机制”也极其重要。坦率地说,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逻辑漏洞,但其中商品实付金额、货到付款、付款状态的计算与判断是重中之重,容不得丝毫差错。以换货类的订单为例,订单修改往往涉及相关优惠活动逻辑,如账户余额、卡券、积分、礼品卡等,一旦更换商品,实付金额需要重新计算,涉及10来张数据表,非常容易出错,一般还需要管理人员的处理授权。如果没有相应的锁定与解锁机制(特别是各类工单和指示单),包裹一发出去,就无法挽回了。

十一、人员管理

  从管理哲学上说,与其他部门强调的沟通、尊重、创新不同,仓储部门更接近制造业车间的管理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层级与威权,收入分配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当月变现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为何WMS需要记录工作量的原因)。其实这一点,海尔的张瑞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著书言明了。

  从用人原则上说,一个运作良好的仓储中心,一般自有员工和劳务工的比例是1:3,也就是说,管理人员基本上是自有员工,其他都是劳务工。在中国现有的劳动法背景下,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仓库工作单一,负荷重,人员素质低,很容易产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严重影响运转效率的事故,如果都是自有员工,很难快刀乱麻地开掉肇事者,杀鸡给猴看,而使用劳务工,则无此问题,还可以“赛马不相马”,从中提拔优异者充实自有团队。

  最后细化到组织结构,有几个基本的组别:

  1.事前管理组(规模较小的B2C可以并到入库组去)。

  2.QC & 入库组(规模较大的B2C需要将QC与入库拆分开,避免道德风险)。

  3.商品管理组(负责上架、抓货、移库、盘点)。

  4.出库组(负责分拣、打包、指派、交接)。

  5.退货组(负责退换货事务)。

  6.行政总务组(负责人事、财务、采购、清洁、保安等事务性工作)。当然,小的B2C无需如此复杂,5个核心员工加若干劳务工即可。在人员招聘方面,最好找经历过从零到几千单的零单仓储人员(日2000单以上的话基本上就是固定资产投入与系统升级的事情了,与工作经验基本无关了),这种经历可降低时间、金钱和机会成本,对仓储营运的成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十二、总结

  B2C仓储是整个B2C供应链中最可控的环节,做好这一环节,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形成美誉度有着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