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员工坚持在自己店里购物吗?
作者:黄生明;出处:《店长》2010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曾经有一次,我读小学的女儿突然问我:“你怎么每次一定要到你们超市买东西?”我告诉她,我的工资是这家超市发的,我肯定要向它购买商品,哪怕它的商品卖得比别的店贵。每每想起这件事,总觉得要写点什么。

  前几年,看到公司高薪聘请的“空降兵”常常乘车到很远的沃尔玛、新华都购物,其多数商品我们超市都有销售,为此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也会问他们原因,答曰:我们的贵,我们没得卖,他们的环境好,他们的商品新,等等,不一而足。

  我想,作为管理者既然体会到了自己超市的诸多不足,那么就应该想如何去改变它,并且有些方面的问题就是管理者本人的职责所在。如果超市的管理者都不愿意在自己门店购物,如何叫你的顾客上门,圣人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某日,看到两三名佩带某大型超市工号牌的顾客在我们超市买蔬菜水果(这家大型超市离我们的门店不远),上前询问,得知是某大型超市的某品牌促销员,因为他们认为其服务的超市果蔬卖得贵。原来大型卖场也有类似情况,但他们是厂商派驻的促销员,并非其正式员工,更不是管理层。

  作为超市的管理者应该明确,我们的员工,从职场角色看他是职员,如果从社会角度看,他也是我们的顾客。如果自己的员工都不愿成为顾客,他如何去销售我们的商品、销售我们的门店、销售我们的文化,得不到自己员工认同的商品、门店和企业文化能得到社会的认同、顾客的认同吗?员工走进竞争店购物时就用他的脚对自己所服务的公司投了反对票。

  我们公司早前出了“上级服务下级,后勤服务前勤,全员服务顾客”的服务宗旨,后来又加上了“服务顾客,服务厂商,服务员工”,也就是说,要善待顾客,善待厂商,善待员工,进一步明确员工也是需要服务和善待的,逐条检讨了员工从入职直至辞职离开的全过程中,哪些环节还需要改善和加强。管理层经过讨论认为离职的员工同样也要服务好,他也是我们潜在的顾客,他在社会上替公司说一句美言当然好,如果含恨离开,去现身说法甚至添油加醋作一些负面宣传,那对公司的打击将是花多少钱做广告也无法挽回的。

  有的公司对要离职的员工百般刁难,过去的领导如同陌路;有的小老板对待离职而去的员工,会从先前的认可变成了认为其毛病多多、一文不值,听说某某经理离职后过得不好就欣欣然,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这些领导、老板似乎忘记了公司的每位员工都有离职的一天,他们知道“今天你这样对待离职的同事,明天你同样会如此对我”,长此以往,公司有忠诚的管理层,有忠诚的员工吗?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一定没有满意的顾客!没有未来!

  身为店长甚至总部的管理层如果不买自己店的商品,当事者是否应该反思:我以身作则了吗?我忠于所服务的公司吗?对公司有信心吗?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句管理格言讲:“忠诚源自高层”。

  如果管理者自己都不忠诚,能带好一个部门、一个店吗?能期望他手下的员工认可公司、忠于职守吗?倘若如此,公司的决策层应该思考,拥有如此管理团队的发展前景何在?你的员工有坚持在自己的门店购物吗?如果没有,请深思!


严建平:

  一次偶然的市调,在竞争对手门店我也发现一例不在本公司购物的员工,好奇一问,员工说在本商场买东西不自在,不好意思当着熟人买东西。此话或许只是员工的一个借口,或许只是比较个别的观念。

尽管我们门店推出了内部员工购物卡,员工管理层一人一卡,如服装等内部凭卡购买零毛利;尽管我们的规模与商品优势明显强于竞争店,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例。员工的忠诚度与企业的文化如何有效整合,让员工爱店如家?现实告诉我,这离不开管理层的以身作则与感召力,离不开公司对员工的人性化呵护与细节关怀。员工购物是细节管理的延伸,值得我们探讨与完善。

金牛:

  在自己的公司购物,一来可以增加销售,二来可以了解公司的服务及商品,便于改善公司经营和业绩。如果你的员工不在公司购物,真的要深思了。





              如何看待员工不在自己门店购物

                        ◎ 许晏蓓/文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超市,在百货店也同样存在。但是,我认为在百货店中,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和超市是有天壤之别的。因为百货店中卖的是非必需品,而超市中卖的是必需品,且品牌和品质没有明显差别。对百货门店的管理者而言,要如何看待员工不在自己门店购物呢?显然得到的答案也完全不同。

  不在自己门店购物是不是就是不忠于公司呢?我想现象和本质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就以我目前就职的公司而言,员工中真正在我们公司工作且在公司购物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公司经营定位于有一定购买力的白领家庭。在商场内购齐里外一套衣服在1000~2000元左右,吃一顿饭人均100元左右,看场电影人均5070元……月收入在七八千元的家庭才是公司的目标顾客群。

  对于公司的高级管理者而言,年薪几十万元,每年可以出国考察,公司的品牌显然与之身价不匹配,但是公司不可能只卖符合高级管理者的服装;对于中层管理者,年薪十几万元,每年至少可以去一下香港等地,公司的品牌虽然可以与之相称,但是因为门店地处郊县,商品结构及新品上柜率和市内百货都是不能比的,价格上也有一段差距,所以他们虽然拥有购买能力却并没有这样的需要;而广大的一线及普通管理岗位的员工在地区范围内可以算得上是白领,但是月入一两千元的他们还要负担家庭生活,不可能将一个月的开销花在一套衣服上。虽然在特卖会上不缺热情捧场的内部员工,但是对于专柜里挂着的正价新品,他们只能过过眼瘾。虽然整个店的建筑面积达到十几万平米,但还是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包括员工,如果将他们看做顾客,那么他们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条件。

  看见日剧中的百货店店员都被要求穿着时尚,化妆精致,给顾客留下最美好的印象,店员在月收入只有23万的情况下花4万8千元买一条店里的围巾,但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电视剧中。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顾客人人都有购物的需要,但是能不能变成实际需求就要看他们的购买力,购买力是产生需求的必要条件,只有有了购买力才可能有需求。而大多数时候不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商场不忠诚,而是商场没有将员工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没有提供他们必要的条件。

  员工不在自己门店购物,自然有他们自身提出的各种理由,但这些理由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员工的忠诚度,也不能简单地让管理者以身作则,而应该深入了解并分析需求和供给是否互相匹配,两者的诉求是不是相同。

  在这件事上,我觉得不是说员工在自己门店购物就是员工对门店忠诚,不是员工对门店忠诚门店就会很长寿。当然,从感情角度上讲,如果公司考虑到了这一点,为员工提供购物的条件,在满足目标顾客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员工的购物需求,自然更好。在这样的公司里员工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甚至让顾客和员工成为朋友。

  我们可以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员工不在自己的门店购物这件事,与其纠结于是否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如想办法满足尽可能多的目标顾客的需求。某种角度讲,如果一个门店能吸引更多其他门店的员工来购物,那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