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极致服务倾听顾客的声音
作者:;出处:《店长》2010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创新是企业进化的过程。对服务业而言,创新动能不是坐在办公室天马行空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倾听顾客的声音,持续追求“便利化的极致”。

  虽不到三步一家的程度,但“您方便的好邻居”7-11,31年来快速展店到全省4,780家,每天将近600万人进出。由于深入日常生活,对于它的进化,大家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它不断创新的精神,已经逐渐改变台湾人的生活习惯。

  统一超商营运长谢健南说,创新是一种习惯,是挑战自我、永不满足。7-11是市场的领导者,因此要做的不是改善问题,而是“改变现状”,做到better and better(好还要更好)。

  做到最好 激发创新动能

  谢健南认为,消费者就是最好的老师,倾听顾客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创新动能,7-11有太多的创新发想,来自于顾客的“小姐,你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7-11会用心看待店员的交班记录,会将每年3万多通的客诉电话录音,在会议上广播出来,给所有主管“听”,感受消费者的语气为什么这么的愤怒?又为何语带哽咽地说谢谢。

  谢健南甚至常常跑到7-11店头,假装购物,跟在两三个顾客后面,“听”他们说“太贵了”、“不错喔”!以及“看”他们还有什么需要。

  就是这样用心观察与不断创新,台湾民众的生活习惯,早已不自觉地被改变。7-11将过去消费者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解决的生活琐事,整合成一个又一个的服务。像是缴纳帐单、用餐习惯、购票方式,甚至到高科技的网路交易。

  超商向来被视为传统产业,是过去杂货店的进化。但谢健南说,7-11自我定位为“方便的服务业”,不只卖日常生活用品,也卖“服务”,而所有的创新,都只是追求“便利化的极致”。

  便利至上 高科技做后盾

  而为了做到便利化的极致,7-11所有消费者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服务,背后都是高科技支撑。好比缴费系统,7-11 横跨了电信、银行和网路科技。一天卖出数百万个便当的中央厨房,用的不可能是电锅,而是隧道式的高科技炊煮技术。一台ibon电子交易机,就提供了1万个以上的服务。而最新推出的“自助POS无人柜台”,这种方便到让消费者“没有感觉”的服务,背后的科技程度就愈高。

  在便利化极致的思维下,7-11今年推出7net购物网站,将便利商店推上“云端”,喊出“虚拟二楼”的概念。

  谢健南说,过去受限于实体店面的坪效,很多低毛利但是占空间的产品,像是婴儿纸尿裤、大桶奶粉、沙拉油之类的东西,无法在7-11贩售。但现在消费者到7net上头,不但统统买得到,全站数万种商品,今天下单明天就可以收件。

  而7net的推出,也象征7-11开始抢食网路购物商机。但谢健南认为7-11早就开始布局电子商务,只是高科技谈的是电子,7-11看的是商务,ibon就是7-11电子商务的最佳典范。

  谢健南说,如果将电子商务看做“云端商机”,那么 ibon就是飞机从云里降落地面的“跑道”。因为所有的网路购物,都需要物流时间,只有ibon会将产品直接“吐出来”。

  像是网路购票,在ibon上操作付费之后,票就直接印出来了。家里没有印表机,只要将文件email到ibon官方网站,就可以在任何一台ibon上列印。甚至还可以在ibon上点“光明灯”、“安太岁”消灾祈福。

  对于这种便利化的极致,谢健南并不满足,现在7-11已经在规划“水电到府服务”。他说现在要找人到家里修水管,不但不好找,消费者更担心因此引狼入室,所以7-11计划用认证的方式,让消费者可以安心地将这种生活琐事,统统放心交给7-11。

  从地面到云端,7-11可说是上下通吃。对此,谢健南说,当一个平台已经架好,要在上面放什么都是“举手之劳”。对于举手之劳可能产生的庞大力量,谢健南最自豪的就是照顾到“广大的弱势”。

  照顾弱势 无落差服务观

  谢健南说,7-11便当用的都是台湾米,关东煮里头的萝卜、香菇、小玉米、杏鲍菇、高丽菜等.,很多都占台湾生产量的一半。过去农民是看天吃饭,现在7-11可以帮他们做到计划生产、保证收购。

  而为了让东引、南竿、北竿、澎湖、小琉球的民众,可以跟本岛一样享受无落差的生活,7-11每年花8,000万元补贴离岛的物流费,让饭团和便当天天坐飞机,送到当地消费者的手上,享受便利化的极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俊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