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乐福怎么了? | ||||||
| 作者:;出处:《店长》2011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家乐福频频退出多个国家的市场,在中国却能继续强势扩张,对上游供货商牛气冲天,是因为多年来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使其拥有强大的渠道能力,而多数供货商的相对弱势使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家乐福。但是,随着家乐福与供货商矛盾的日渐激化,"向供货商有利益"的模式不改变,家乐福恐将走进死胡同。 家乐福在中国的业绩一枝独秀 家乐福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维持着强势扩张的势态。即使在2009年家乐福全球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之时,家乐福在中国也依旧业绩稳定。2009年的财报显示,家乐福全球的净利润相对于2008年同比降低了74%,但是,在中国的业绩仅仅微降1.4%。可以说,中国市场已成为家乐福在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 目前,家乐福在中国内地有170多家门店。 2010年,家乐福又与河北保龙仓合资,管理保龙仓的11家门店,完成其在河北的扩张。家乐福很可能赶上在内地外资零售企业门店数量第一的沃尔玛,重回外资超市门店数量第一的位置。 家乐福超市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大卖场业态的特点是营业面积大、商品多、吞吐量大。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家乐福在2008年时,单店年销售额高达2.52亿元。通过销售额不难推算出,一家家乐福门店每年所售商品数量之巨。 盈利重要手段:向上游供货商要利益 家乐福强大的销售能力,即是销售利润的保证,又使其在对上游供货商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成为讨价还价能力极强的家乐福的另一个杀手锏。 家乐福与沃尔玛是进入中国的两大洋巨头,都是靠收取商品差价及进店费、促销费等盈利。但沃尔玛更注重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增加销售差价的方式来获取利润,而家乐福则依赖于收取高额的通道费用。所谓"通道费用",即俗称的"进场费",是供应商给零售商的各种交易费用。"通道费用"种类繁多,如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的赞助费,此外还有促销费、广告费等。 有数据显示,家乐福30%-40%的收入来自进场费。在中国市场,家乐福不仅是最先实现赢利的洋超市,而且在2005年前一直是唯一赢利的外资零售企业。 家乐福在进货上也善于向供应商"借鸡生蛋"。在众多超市中,家乐福的赊款周期也是零售同行中最长的,达50-60天。漫长的借款周期使得供应商的大量资金被家乐福侵占,而家乐福则可以利用供应商的资金周转,节约了自有资金。 供货商无法抗拒家乐福的强大渠道 家乐福对上游供货商进行压榨,为何依然有大量供货商愿意与其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家乐福拥有强大的渠道,商品一旦进入家乐福,就意味着巨大的销量和强有力的品牌推广。家乐福在内地拥有超过170多家门店,而单店的年销售额高达2.52亿元。某种商品一旦进入家乐福的采购渠道,就意味着可以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市场,销量将大幅增长。 反之,如果商品没有进入家乐福,意味着失去了很大的一块市场。为维持市场占有率通过家乐福的全球采购系统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为企业"扬名"的作用,供应商也只好纵容家乐福不断索取。曾有供货商表示:"家乐福就像是一个世界杯,我们如果能进去,就等于打入了世界杯的球场。但如果连这个门槛都进不去的话,你就永远进不了主流渠道。更不可能做一个世界性的品牌。" 家乐福成地方政府引资重点 家乐福在中国的扩张,也因其强大的渠道能力和品牌号召力而成为地方政府引资的重点,并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诸多优惠。而这也使得家乐福大大节约了扩张成本,提升利润率。 很多地方政府愿意花大力气引进家乐福,看中的是中家乐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家乐福在中国的门店中,最少的年营业额也在亿元以上,引进家乐福,对于当地的就业、物流、利税等均有好处。仅就业一项,一家家乐福门店所吸纳的就业人员就超过千人。 家乐福成为地方政府引资的"香饽饽",使其大大节约了扩张成本和经营成本,可以通过价格优势打压中小零售商。 中国零售业行业保护不利 发达国家更注重保护零售业 实际上,家乐福在发达国家的扩张四处碰壁,20世纪60年代末,家乐福先后被迫从英国、瑞士撤出;家乐福1988年进军美国,但在1993年时,不得不关闭了在美国仅有的两家大卖场,完全退出美国零售业。北大广告系教授,著名营销专家刘国基对网易财经表示,中国的行业协会应该更多的担负起行业保护的责任,家乐福在美国碰壁,正是因为美国的行业协会很好的设置壁垒,保护了本国的零售业。 中国零售业自我保护不力,洋巨头的不断扩张使得其渠道优势更加强大,在与上游供货商的谈判中也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近期,康师傅与家乐福因涨价而断货的风波,是渠道商与供货商矛盾激化的又一典型案例。而家乐福等渠道商的强大,也使得一些法规也形同虚设。早在2006年,商务部等5部门就曾联合颁布《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规范了超市向供货商收费的行为,但是强势的超市依旧凭借其强大的渠道能力,变相向供货商违规收取费用。 家乐福遭遇越来越多上游供货商抵制 家乐福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向供货商有利益的模式还能走多远? 最近几年来,家乐福与上游供货商的关系日渐恶化:2003年上海、南京两地的炒货行业协会曾联手抵制家乐福,抗议其收取高额进场费;2005年澳柯玛与家乐福谈判进驻问题,终因超市方采购费用高等诸多潜规则导致合作破裂;2006年蒙牛爆出要从家乐福撤柜的消息,原因是家乐福方面开出的促销费、返利费等费用过高,使蒙牛不堪重负;2009年青岛一家食品公司因讨要货款无效将家乐福告上法庭,而家乐福仍以促销费、海报费、卡夹费等名目以期抵偿欠款;2010年好迪、拉芳、霸王等国产日化企业被家乐福告知,要想继续上架就要交纳8%—15%的额外费用,引发家乐福和国产日化品牌矛盾……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家乐福压榨供货商获利的盈利模式正遭到越来越多上游供货商的抵制。虽然有的供货商迫于对家乐福渠道能力的需求而屈服,但这一模式还能走多远已是摆在家乐福面前的一个问题。 压榨供货商在发达国家已行不通 向上游供货商收取进场费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国,但这一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行不通,只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在维持。早在1936年,美国中小制造商及经销商因连锁超市进场费、加大折扣等行为,联合向联邦法院起诉。为此美出台了《罗宾逊波特曼法案》即《连锁商店价格限制法》,要求零售厂商不得向供货商收取进场费、要求特殊折扣等,对供应商不能采取大小有别政策。 而在韩国,由于家乐福向供应商乱摊派乱收费,3年间遭到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先后3次罚款,共计100万美元。有业内人士认为,家乐福向供货商乱收费的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或商业不太发达的地区更容易成功,因为在商业不发达的国家,供应商的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家乐福与上游谈判的余地就较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曾表示,"发达国家的生产商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竞争已经非常集中化了,供应链形成了大的生产商与大型零售商的直接对接"。而事实也证明,在商业体制健全的国家,完善的商业监管制度会让家乐福屡屡碰壁。除了多年前家乐福撤出英国、美国等市场,最近几年家乐福更是频频退出多个国家。2005年,家乐福退出日本、墨西哥市场;2006年,退出韩国市场;2009年,退出俄罗斯市场;2010年,出售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阿根廷、智利、意大利南部、比利时等地的门店。 家乐福退出多个国家的市场,在中国仍在继续扩张。而向供货商乱收费也只有在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得以维持,但正招致越来越多供货商的反抗。 (来源:网易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