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可浪费咖啡 也不浪费消费者的信任 | ||||||
| 作者:;出处:《店长》2011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王金龙的故事,是典型的“北京人在西雅图”的创业传奇。他认为星巴克首先是从事人的事业进而提供咖啡,不是简单的咖啡服务业。 “他从不以个人名义接受采访,他接受采访时从不说:“我”,他掌舵的咖啡馆成为当下年轻人找心仪对象约会、聚会的最佳场所,但他的爱情却没有在那里开始。 他就是星巴克咖啡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星巴克大中华区董事长王金龙。高高的个子,穿着星巴克熟悉的绿围裙,“先闻一闻,小口品尝,吮吸的时候不要怕发出声音,然后再大口品尝。贝多芬每天算60颗豆子冲咖啡,巴哈为咖啡写交响乐。”满口咖啡经。他自豪地说,美国白宫的咖啡是由星巴克专门提供的。当年克林顿访问日本时,送给日本首相的礼物就是星巴克咖啡,1996年星巴克在日本开店后,日本首相回访也是送的星巴克咖啡。 美国职业律师出身的王金龙,最开始从星巴克法律顾问做起,在星巴克上市前,1992年正式成为星巴克第一位专职律师。3年后,他开始承担星巴克国际拓展的任务,保守估计,他当年做国际业务时,一年要走20万英里。他不但一手把星巴克引入亚洲,还带进了中国,并一路成为香港、澳门、台湾、内地整个大中华区的最高统帅,星巴克店面数量也从他进入时几十家门店迅速增加至现今的17000多家,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在华尔街,王金龙带领的星巴克团队同样是持续增长的典范,它的股票(包括4次配股)涨幅率超过了2200%,其总回报率超过了老牌的蓝筹,如沃尔玛、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和IBM。 王金龙的故事,是典型的“北京人在西雅图的创业传奇”,发迹、崛起,都由一粒小小的咖啡豆开始,或许在一些人眼里他不是行销和设计专家,但却对星巴克的外部合作、方向把握、国际业务颇有造诣。要不然也不会在2000年从星巴克退休后,时隔5年重返星巴克高层时依然畅通无阻。“如果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时下中国小资圈中流行的这句话恰恰是王金龙工作业绩的最好证明。 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是王金龙经营星巴克的关键智慧,让他从默默无闻的一名律师,迈向世界500强企业的人生。 让他开始了解新思维方式的第一课,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987年,王金龙获得公派自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却一个字都听不懂。心里没底,觉得自己跟不上,于是找老师了解一下自己以后的发展,结果老师告诉他,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不教英文,也不教法律。“一听我就急了,我虽然是公派,但我是自费呀,当时去哥伦比亚法学院3个星期了,什么都听不懂,既浪费钱也浪费时间。”说起20多年前的事情,王金龙依然很激动。 “我们只教你一件事情,怎么样像律师一样去思考问题。”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老师告诉王金龙,“你比每一个人都落后了30年(指英文),但是我觉得你又比每一个人多了30年的经验,这是别人都没有的。法律不是自然科学,1加1不等于2。那么你要知道怎么样去思维。” 被老师一语点醒的王金龙,为了能够如鱼得水地运用新的思维模式,开始武装自己。晚上,别人闲聊时,他就猛啃《中英文双解字典》,“全被我翻烂了,页全部掉下了。”他说,那段时间的学习,使他从东方的思维中超脱出来,快速汲取西方文化,最终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人。 价值观不匹配 前景再好也不和他做生意 曾经有无数人问王金龙,星巴克为何不采取加盟的形式,肯德基、麦当劳不是都在这么做嘛。而且你只需点个头,人家就给你送钱来,多好赚啊。但王金龙的回答是:“星巴克不做加盟。” 从1986年霍华德·舒尔茨购买并改造星巴克开始,24年间它都是以直营或者合资的方式跟消费者见面。假如某个有钱人想在某个行政区域内开一家星巴克,那么他就得拿下整个区域(例如一整个国家)的经营权,而且,能拿下的仅仅是经营权,而非加盟形式的产权,他只能经营,但管理、原料供应等所有方面,都还是由美国总部说了算。如果是合资,合资者也不能占有超过38%的股权,也就是说,这个区域内的所有星巴克,仍然是美国总部占有最大持股比例,一旦合资者与星巴克总部理念不符,星巴克总部有权利随时解约。 不仅如此,如果有人想要成为星巴克的合资对象,还必须通过王金龙的审核才能过关。“从外表看我们是卖咖啡的,但实际上我们是从事人的事业,而不是咖啡事业,所以对我们星巴克来讲,由西雅图一家很小的公司,变成全球最受尊敬的一家公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合作伙伴能否与我们有一样的价值观。” 王金龙记得在开拓菲律宾市场的时候,很多人都对星巴克感兴趣。经过几轮的筛选之后,剩下了5家非常强大的企业。评审团这时踌躇了,都很好,到底选谁呢?王金龙决定再考察。 他请其中的一个企业负责人到西雅图,晚餐时对方跟王金龙讲,他把一个下属辞掉了,因为说下属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去做事,还反对他。不久之后,王金龙去菲律宾回访这位负责人,在吃饭间隙,他又跟王金龙说起他的教练有多么的差劲。“星巴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非常尊重员工,而这位负责人连自己的教练都不尊重,还何谈尊重员工?这和星巴克的文化与价值观很不相符,即使他的公司很强,最后我们也没有跟这家公司合作。” 4年前,央视主持人在其博客上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搬出,瞬间“星巴克搬出故宫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对此王金龙给出的答案却是“那件事情之后,故宫希望我们继续在故宫里面经营,但要用故宫的品牌,也就是故宫牌咖啡,这不符合星巴克的全球发展原则,所以我们就提前结束合同。”从那一刻起,王金龙告诫自己必须学会多角度观察合资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星巴克在商业浪潮中长久不衰。 其实当时加入星巴克,王金龙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问他,你又不喝咖啡,去那干什么?那么多500强公司找你,为什么不去?“我其实最受感动和最认可的是星巴克公司的文化,尤其是霍华德·舒尔茨,他为人做事的风格跟我们中国人很像,当时我就坚定,他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王金龙说。 “细节是决定零售企业成败的关键。”这句话是霍华德·舒尔茨的名言,但同时也是王金龙在星巴克多年工作中的体会。他说:“企业的失败可能就是由于某个细节没有做好。” 在星巴克,消费者会偶尔看到新煮出来的咖啡被倒掉的情况。“不管你到哪里,西雅图也好,东京也好,北京、上海都好,你喝到的星巴克咖啡质量应该都是一致的,这一点星巴克绝对是要保证。如果我们不能保证的时候,我们宁愿放慢速度去发展。”据说,王金龙给星巴克的所有一线员工下了死命令:LaMarzoccoespresso(蒸汽加压煮出的咖啡)应该是18~23秒间,如果17秒或者超过23秒完成了制作,倒掉;在制作浓缩咖啡过程中,必须在10秒钟内把它放在杯子里面,把牛奶倒进去,10秒钟递给客人,超过10秒钟以后,倒掉;如果咖啡豆包装打开超过一周,不管其中还剩多少,倒掉;全球大概每年的咖啡豆生产量一共是56亿公斤,星巴克只买其中最好的3%。 “一定要倒掉。”王金龙斩钉截铁地说。其实如果不是咖啡专家,差一秒或者多一秒消费者是品尝不出来的,但王金龙却对咖啡质量保障要求得非常严格,他清楚地明白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辨别30秒当中咖啡的不同,这里面有好几千件事星巴克也都不用去做,但他认为,修德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星巴克作为专家必须去鉴赏咖啡。“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消费者对我们的信任。”王金龙说。 2000年,王金龙主管国际业务,当时很多亚洲的合作伙伴去美国培训,当他们看见王金龙如此“浪费”咖啡时,所有人都被“震”到了。“当时大家并不是觉得品质不重要,但是觉得你这样做的话,浪费是非常大的。”王金龙告诉记者,他当时的做法就是一遍一遍跟前来培训的伙伴讲,“零售是细节,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我们在咖啡制造过程中,或者在服务当中,不管任何事情当中,我们可以说很多事情不去做,消费者也看不到,甚至有时候你喝这款咖啡的时候你也喝不出来。但是作为一个品牌,作为一个对人负责的公司,这个理念必须要按照我们严格的科学的办法,要一丝不苟地去执行。”后来随着星巴克公司文化价值观各方面逐渐地融入,再加上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严格的流程,大家逐渐也都熟悉了。 2010年11月12日,星巴克为了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咖啡豆,王金龙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签署了一份旨在推动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星巴克将与云南省农科院和普洱市政府合作,一起寻求开发适合云南当地环境且用更加环保的方式种植更加优质的咖啡豆。 对于此次的合作,表面看似是一个企业与一个地域的合作,但在王金龙心底,他明白自己的心愿实现了:“建立这个咖啡示范的农场基地,目的只有一个,把中国的咖啡行业做起来,延伸产业链,不光是供应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中国的东西拿到全球。因为我们毕竟在53个国家经营,17000多家门店,每周提供6000万杯咖啡。” 喝咖啡只是为了提神的旧观念,如今已经被王金龙转变为经营品牌和情感的“感性卖场”的新思想。“我们的确是创造了中国新的咖啡文化,也把中国的咖啡业和咖啡文化至少提前了10~15年。”王金龙骄傲地说。 15年的美国生活,让王金龙深刻体会到人性对于一个企业的影响。他的价值观也逐渐开始转变,他从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到想尽一切办法为员工谋福利,进而把员工排在企业的第一位。 谈起自己的生意经,王金龙毫不掩饰自己对电视剧《大染坊》老板陈六子的崇拜。“此人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印染界屡战屡胜。除了拥有天才般的经商头脑,主要是因为他待工人亲如兄弟,工人都愿意为他卖命。”王金龙说起心中的崇拜者,越说越起劲,“陈六子从不摆老板架子,视工人如手足,在最困难的时候宁愿白养活工人也不忍抛弃他们。这种彼此的信任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的道理也实实在在:只有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利益,企业才能生机盎然。” 王金龙把陈六子的经营理念也安扎在了星巴克当中。 1991年,当星巴克还没上市时,就在零售业、行业推行了一项绝无仅有的尝试——执行全员持股的咖啡豆股票计划。为此,星巴克还要申请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特别豁免。2006年11月,王金龙把“咖啡豆股票期权计划”拓展到中国,遵照2006财年的咖啡豆股票期权方案,凡是星巴克有经营权的公司员工,不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只要是2006年4月1日前加入公司,且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满20个小时,即可享受这一福利。 与很多零售商不同的是,王金龙把伙伴员工放在第一位。“我们都知道,在零售行业当中,其实兼职的人数很多,许多老板不会给这类人提供保险,薪酬待遇也跟全职不一样。但星巴克会提供所有的福利,以及各种方面的保险,不管你是兼职还是正式员工。”王金龙告诉记者,即使在星巴克受到美国金融危机重击的时候,员工的各种保险和福利依然存在。 今天的星巴克已不是当年的西雅图小店,而是拥有超过17000多家门店的世界500强企业。而此时的王金龙也已不是当年的年轻法律顾问,20多年东西方商业管理的融合在他身上呈现出混搭风范:职业感十足的微笑上却透露出东方内敛、沉静的自信。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作者:王翌人 林志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