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会想念你的,百思买 | ||||||
| 作者:蒋美兰;出处:《店长》2011年3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你也可以评论他们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发现苗头不对,认清事实,少输为赢,老子不跟你玩了!但我常常很感慨,老外到中国来,绝对不是没有做市场调查,凭良心讲,没做调查,他们也没胆来!所有的大型外资公司进入中国,都做过非常详尽的市场调查,即使是开始营业了,还是不会忽略调查的重要性。那么,既然做了那么多调查,为什么还会水土不服,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呢? 原因很多,比如:调查报告即使看了,老外看到的结论会跟老中不同;即使报告上这么说,但不代表老外的决策要这么做,他们会说:中国人之所以还不能接受,只是他们不知道有这种商业模式,我们开出来之后,他们就会知道,其实这样是比较好的。我想问,你确定如此吗? 不是所有外商都会打败仗退出中国,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够了解中国国情,你是否可以调试自己的做法来适应中国市场。就大型的零售卖场来看,有非常多特殊的中国国情是有些老外死也无法接受的!举例来说: 1. 采用各品牌导购员进入卖场协助销售的制度? 老外观点:明明是我家的卖场,为什么要用别人家的导购员?而且导购员只会推荐自己家的产品,并不会宏观地为消费者推荐适合他们的产品,还可能会跑单,把业绩做回自己公司。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员工,对每一个品牌都非常了解,能够中肯地为顾客推荐在这个品类最适合他们的商品。 中国国情:零售卖场的员工,大都无法培训到真的成为某个品类的专家,尤其没办法对每一个品牌的特色都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且朗朗上口,尤其是底层直接面对顾客的员工,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高底薪,结果常常是被客人问倒,不断打电话去询问该品牌的产品特色、最新的促销活动为何?加上没有像原先品牌导购员一样拥有高抽成的奖金制度,对于帮客人推荐商品显得缺乏兴趣。 2. 明码标价,顾客却为何要求高议价空间? 老外观点:采购人员应该做到跟供货商谈判,以量制价,在商场里为顾客提供最便宜的商品,标出来的价钱,就是最好最便宜的价钱!不明白为什么顾客在明码标价的零售卖场里还要求高度的议价空间? 中国国情:类似家电用品或是家具家电这类型的高单价商品,没有可以谈判的空间,几乎是难以相信的!在外面的商场都可以谈价钱,为什么在你这里不可以? 3. 体验可以带来真正的销售吗? 老外观点:没有让消费者去试去摸去接触,怎么可能产生购买?零售卖场应该要尊重消费者的体验,让消费者先试过再买!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国情:的确非常喜欢体验,也觉得商品能够全面性的让消费者去试去感觉,真的是最棒的!只可惜,价格才是硬道理,即使我再怎么喜欢这些商品,你卖得这么贵,我体验完还只能选择去别家买! 4. 没有高毛利空间,零售卖场怎么活? 老外观点:从事零售业,如果是家饰业,至少要有40%以上的毛利率,家电起码25%,建材超市没有35%也要30%,为什么在中国,大型的零售卖场,毛利率会是这么低?这怎么能够支撑卖场生存? 中国国情:如果零售卖场只单纯仰赖“商品成本加上毛利率等于售价”来生存,大概有一半的卖场是难以存活的!我们也不愿意压榨供货商,但,他们不把钱吐出来,我们怎么生存? 以上都还只是一部分的现象,很难跟老外解释清楚我们中国人到底在想什么,包括到底是该依据品牌来做陈列还是依据品类需求做陈列的问题。老外认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服务给消费者,如水龙头跟洗脸盆应该要分开来陈列,让消费者有自己选择搭配的权利,根本不该限制消费者自己选择水龙头款式的权利,但我们中国人对于凡事都要自己去选,感到有点惶恐或是麻烦,你告诉我这个洗脸盆配那种龙头最好看不就得了吗?我还要先去找洗脸盆,再去找水龙头,我要找到什么时候? 对于只是一味地求开出最多的店,就能达到经济规模的说法,我是不认同的,记得多年前的灿坤吗?开出32家店后,还是退出中国大陆的市场!虽然32家店不能算是大规模,但如果开出了32家店,说明已经具备一定的价格谈判空间,但灿坤当年的失败,主要还是出自于其格格不入的销售模式,导致售价没有竞争力,实质上又毫无利润可言! 对于百思买这个在美国可以有接近25%毛利率,中国却只有4%~10%毛利率的家电卖场业态,真的很难将自己在国外的成功经验全然复制到中国来!换句我们中国人说的话:气场不对!虽然我个人很喜欢百思买,也只能遗憾地跟他说:再见了!百思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