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我是一名仓管员 | ||||||
| 作者:滕斌;出处:《店长》2011年3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作者介绍:滕斌,商品组织与管理者,定位和专注于时尚类中高档鞋服的期货制商品运作与管理。 2002年的时候,我第一次跳进入零售业。到了一家鞋业公司,从物流部仓管助理做起。那家鞋业公司规模不大,只有7家连锁店,我的工作是负责配送和输单。当时的配送,是一种原始的配送,就是把每家店铺要补的货整理好,放在一辆简易手拉车上,两个人一组,逐个拉到每家商场,打电话让店铺派人出来收货。离仓库远一些的店铺,要把鞋捆成两扎,一手提一扎,挤公交去送货。 这样过了一个月。我边做边观察,发现了这个部门的问题所在:六个人的部门,一个主管,五个员工,每天是做不完的琐事,扯不完的皮,诉不尽的抱怨。 琐事多,主要是业务流程问题,比如店铺补货不规范,想什么时候补就什么时候补,有的店铺甚至会在一天内补个四五次货,让仓库人员疲于应对。 扯皮多,在于心态问题,每个人只管自己份内的事情,分工太清,过了头,遇到边缘工作(职责上没有明确定义的工作或新生事物),就扯成一片。 还有抱怨,今天你说工资低,明天她说福利少,后天又有人嚷工作太累,抱怨声没完没了。 我开始静静地思考改变。先从业务流程下手,和部门主管沟通后,我推出了新的管理制度,明确要求店铺每天在下班前统一传补货单,最迟不低于次日十时,逾期则视为次日补货。再根据店铺的销售状况及销售趋势,由仓库被动补货变为主动补货,由仓库来主导货品的分配及调配。不到一周的时间,形势就大为好转,配送工作量明显下降。 然后对心态问题进行引导,当时在公司所属的工厂有一批靴子库存,很凌乱的积砌成一座小山,一直没人去管。我主动请缨,独身一人下了工厂。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吃住在工厂,带着三个工厂配给我的临时助手,面对一座被很多人称为“垃圾”的小山,一双双拭去粉尘,换好包装,做好记录,最后在货架上整齐摆放出来。事后统计,我们一共清理出2500双女靴。这批重焕新生的产品很快就变为公司的现金流。 当我带着一身疲惫和满腿小红点(工厂粉尘和橡胶气味所致)从工厂回来后,迎接我的是一双双敬佩的目光。从此后,身边再无扯皮声。 事隔不久,物流主管离职。我升职为部门主管。 上任后,我开始着手整顿抱怨多的问题。我直接劝退了一位抱怨最多的员工,然后提升了一位工作尽职尽责表现优异的同事。一走一升事件,让大家感到了压力,也有了动力。我调整了工作职责,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实现一职多能。比如在我来之前,仓库的拣货由一位记忆力好的员工负责,时间一长就出现弊端,当这位拣货员休息或需要大量拣货的时候,大家就有些束手无策,既影响了整体工作效率,又无形中让那个拣货员觉得自己很重要,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我设计出一个商品定位存储的方法,很快就让每个人都变成了熟练的拣货高手,也同时让那个拣货员变得敬业和谦逊起来。 之后,我为每个岗位编写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做全员培训。一职多能制的推行,让每个人都看到了学习和上升的空间,工作中充满了激情。 团队整顿好后,我们又完成了系统升级、资产管理等项目。当公司扩张到拥有30多家店铺的时候,我已经筹建和统管着深圳、广州、北京三个配送和仓储部门。此时,我也已经是部门经理了。但我开始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我发现了一个让我很担忧的问题,全国30多家店铺,年销售额只有3000多万元,但我所管理的库存却有7万之多。这么多的库存,按照现有销售业绩计算,就是连续两年不订货也够卖。 我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虽然公司给物流部的职责定位只限定于仓储和配送,虽然我的工作成绩被一致认可。 让我甘愿从经理变成专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家公司的强项之一就是商品管理。它非常重视商品管理工作,甚至由公司总裁牵头制定了商品管理战略(商品精深管控与梳理战略),所有品牌的商品负责人都会定期向总裁做战略执行状况汇报。 在这家公司,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商品管理,从订货到终端,都有着完善和成熟的管理指标和方法。我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三个月后,品牌老总给我转正,把我从商品专员变成了商品主管。 一年后,我们部门由商品部改为商品营运部,编制由两人变为七个人,管理范围由商品管理扩充到商品营运综合管理,管辖区域由直营覆盖到加盟商和代理商。 这时,我的工作也变的越来越吃力。吃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身原因,尽管很努力,我已经能有效的管控商品,但实际上我的部门已经超过商品管理的范畴,涉及到品牌管理了,而在品牌管理方面,我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其次是公司方面,这个公司精通和专注于男鞋领域,现在新创个女鞋品牌,对新品牌并没有清晰和有效的运作模式,刚开始是模仿跟进某个知名女鞋品牌,一段时间后,又去模仿另一个女鞋品牌的模式运作,结果把自己整成了四不像,一盘货放在卖场,一半是少女装,一半是成熟款,顾客都快被整崩溃了。 坚挺了一年后,我坚决说服品牌老总高薪挖来一位资深管理人士出任部门总监。在配合商品总监完成权利交接后不久,我谢绝了品牌老总的挽留,悄然身退。 …… 2007年,我到第三家鞋业公司上班。这次我比较满意,甚至有些心花怒放。因为国内的几个时尚类中高档女鞋大牌,都是这家公司在经营。品牌老总是个香港的时尚女强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请你们时刻记住,我们不是一家卖鞋的公司,我们是一家卖潮流的公司。这句话,就是公司的品牌运营理念。 在时尚女强人的领导下,我们辛苦地工作着,飞快地成长着。我开始接触和理解品牌管理的诸多环节:视觉营销、媒介推广、市场分析、终端促销等等。 有时候,可能是上帝故意和我们开玩笑。当我觉得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我震撼的事情,我们公司被一家零售大鳄收购了。 对于收购事件,大家看法不一。有的人很开怀,因为我们的新东家实力更雄厚,有这样的靠山,可让自己的工作更稳健。但我却有相反的想法,我担心稳健会给我更强的惰性,让我失去向上的动力。再说,新公司是以补货制的供应链模式运作,与我追求的品牌运作路径不同。 在大家诧异的眼光中,我毅然辞职。 …… 然后就寂寞了半年。寂寞半年的原因是,没有寻觅到合适的新平台。期间也有几家公司高薪聘请,我都婉言谢绝。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我的概念里,工作和拍拖是一样的,都不能游戏。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进修了商品陈列,不断学习,不停总结。这沉淀的半年,是我思想丰收的半年。 2009年,我进入现公司。这是一家国际奢侈品服装品牌的运营公司。能进入这家公司,一半归功于我的运气,一半归功于我半年学习和总结后的收获,才让我在多轮面试中胜出。 现在,我掌管着十几个欧美和日韩品牌的商品管理。因为受商业保护协议的限制,我不能谈公司的运作模式。但我深刻地理解了奢侈品运作的真谛,增值系统是如何让一件衣服以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价格进行销售的。我隐约地感觉到,这种运作模式,以后将是民族品牌的突围之路。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内能出现更多我们自己的奢侈品牌。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有运作这些品牌的机会。 至于这个目标什么时候实现,我不知道,我也不去想,我只会去做。2011年,将是我在零售业努力耕耘的第十年。 滕斌:我的学习途 在《十年前,我是一名仓管员》中,我提到主动请缨去工厂清理一批被大家“遗忘”的女靴,其实后续还有一个故事的。那批靴子整理完后,我带着一个助理把数据输入到EXCEL中做分析,两个人花了一周的时间,才把数据整理和分析好。 当时我还不会透视表,更别提VBA编程了。碰巧当时公司的一个程序员来仓库,看了我们的工作,笑了笑,当着我们的面,在电脑里写了段程序,一分钟不到就很轻松的把我们想要的数据统计出来。 从那时起,我针对每一项统计工作,都会先思考和寻找有没有好方法。我在《浅谈消费者忠诚度》一文中提到我常去书城读书,那不是漫无边际的读,而是一次针对一个问题去寻找答案。就这样几年下来,当我到第三家公司的时候,我用“ACCESS+EXCEL VBA”自己开发了一个加盟商商品管理和对账系统的小软件,把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倍。 向成功人士学习 周末的时候,我经常去拜访一些前上司,他们现在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邹总,自己已经拥有一家餐饮连锁公司和餐饮顾问公司,还有L总,现在一家著名企业出任电子商务的总经理,此外还有几个做总监的朋友。他们的思想都具有前瞻性,考虑问题比较有系统性,每次和他们的交流都让我很受启发。 在朋友中学习 我的朋友很多,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都有。每个人都有学习之处,比如我有个叫阿东的朋友,他之前是给私人煤矿主做挖矿工,学历也不高,但为人正直、心胸开阔,在矿井生活中经历过生死磨难,对生活的认识比我们更深刻,在工作和生活中从不畏惧任何困难。我很敬重阿东,一直尊称他叫“东哥”。和他这么多年的交往中,他影响了我很多。 舍得投资学习 这个钱一定要花,我也舍得花。有一年我参加商品陈列设计师进修班,学费一次就花了近万元。 在书籍和网络中学习 我有个习惯,我喜欢抓住一个主题,花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持续在书籍和网络中阅读和摘录,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泛读。还有就是注重延续性,比如我读过詹姆斯.H.吉尔摩的《体验经济》,我会继续读他的下一本著作《真实经济》,持续关注他管理思想的延续。 在总结中学习 我提倡学以致用,尽快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比如我把在KFC工作时的培训经验转化到日常工作中,我管理的部门,我都会编写工作流程和培训资料;还比如我把在学校中学到的测量知识,转化成商品定位存储的工作方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分享中学习 要乐于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你对知识的理解会透彻。顺便说一句,写博客也是一种很好的分享和学习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