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 | ||||||
| 作者:王威;出处:《店长》2011年3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我是2001年大学毕业的,头三年,也就是2001年至2003年,还不能够算得上一个零售人,只能称为“离不开零售的人”,因为从事的行当是零售业的源头——生产业。 至今我还记得自己踏入零售行业的第一次应聘。因为自己毕业后三年工作一直很顺利,加上还没有被社会打磨掉的清高,所以觉得自己没什么做不好,于是当身为股东的面试官问我想要从事哪个岗位时,当时对零售一无所知的我觉得做卖场营运经理不错,管很多员工,制服加身,很有派,于是说想做营运经理。股东问我能不能给自己点挑战,做做采购什么的,我当时琢磨采购还要风吹日晒的出去跑,于是拒绝了。还好股东看我还有些经历,于是说先干着试试吧,最后还是让我做了业务采购,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真是可笑。 那家商场是当地最大的商场,四层,三万多平米,而且一直垄断很多年。我去了之后,从业务的基层学起,开始在超市,后来做百货,级别也从实习生,三个月之后到实习主任,再经过三个月时间直接做百货部业务经理。 得到快速升迁的原因是我成功操作了商场的娱乐项目。当时商场一共四层,但只启用了三层,第四层最高,面积也最小,2000多平米,做过几个项目,但一直没做起来。当我调到百货部之后,第四层还在延续当时的娱乐城项目,项目运作只停留在招商阶段,还是一片废墟的样子,留了一块地儿做员工食堂。 我接手之后,一改垄断商场坐地行商的习惯,出去搜罗商家,联系业务,把不用投资的各种合作方式都用了。试营业期间,公司不愿意投资宣传,另借用百货部的DM位置联系商家宣传。从行政部影印了几万份所谓的“消费意向调查表”,内容无非就是消费者喜欢什么娱乐项目、对于我们商场的娱乐项目的态度和消费需求等等,然后发动四楼的员工进行分发,并不只是为了市场调研,主要是让本地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的娱乐城开业了,而且有很多娱乐项目。前后花费不超过万元。 功夫不费有心人,终于把这个项目搞成了,成了商场的一个亮点。记得当时正好是春节,四楼娱乐城人满为患,总经理都亲自上去帮忙收银维持秩序。也因为这个,我得到了提升,甚至一度让商场的很多老员工以为我是某某领导的关系户,所以才坐上了“直升飞机”,因为很多老人做业务和现场管理很多年了,还一直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 操作这个娱乐城项目的几个月,我的体重降了30多斤,但累并快乐着,也是自己在零售经历中,颇有谈资的一段记忆。 在商场度过了三四年的光景。2006年4月19日,在联商网开通了博客,但一直没有写过文章,直到2008年2月24日,才发了自己的第一篇博文《零售业发展趋势分析》。当时自己的博文没有多少人关注,我也没太用心维护。因为商场采购的工作上了手,和供应商的关系不错,自己分管业务的业绩也不错,渐渐的,我变得不会思考了。 虽然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还是觉得上帝面对思考的人类发出的笑声,是善意的笑和鼓励的笑。突然感觉自己退化到老兵油子的行列,自我加压的危机感让我必须拓展自己视野,不能沉溺于商场垄断带来的安乐假象,因此和朋友的交流多了,写的文章也多了。 记得自己的第一篇加精博文是《山东超市连锁的建议》,当时兴奋了很久,也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之后,在《店长》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单店商场对垒大型连锁商场》,很准确地记得是刊发在《店长》2008年5月刊。 2008年10月,我离开了甲方,做起了某品牌男装的区域经理,帮加盟商经营专卖店。开始经营的时候,觉得专卖店业绩比不过商场,可是接触后发现商场的业绩比不过专卖店,特别是实力品牌。当时我接手的这个品牌的业绩不是很理想,库存、陈列、员工工资、促销方式、营运报表等几乎都不是很合理,于是一切从头开始。大家一起学习,组建了店长制的组织结构,制定了员工奖罚制度,严格了品牌礼仪标准,采取了绩效奖励机制,优化了产品订购结构,消减了库存比例,纠正了促销方式和内容……一年后,销售额增长了33%;两年后,销售额增加了一倍。 2011年,又是新的一年,虽然干旱,但公园的迎春花已经冒出了骨朵。其中一家店的店长发来消息,说今天的日销售又打破了记录,我回她: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