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店的“四化”服务
作者:端木清言;出处:《店长》2011年3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无论数量总量,还是产出总量,社区店都大有超过商圈店的趋势。好店长,好邻居——唯有把顾客当家人,才是社区门店永续经营的生存之道

  一年一度的春节长假,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店长作为特殊人群,假日期间大都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所以,春节期间会听到家人的抱怨,诸如:“别人休息,你很忙;别人很忙,你更忙”、“别人回家里过年,你到店里过夜”等。除了愧疚的讪笑,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是的,作为店长,我们必须“以店为家”。因此,“家人”的概念也从血缘决定的人伦关系,外延至顾客、店员、同事等地缘关系所决定的人脉关系。既然如此,作为“一家(店)之长”的店长,首先要学会与顾客、店员的相处之道;其次,要率先垂范;再次,将之教授给店员。

  事实上,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多,选址的精细化,无论数量总量,还是产出总量,社区店都大有超过商圈店的趋势。深入社区,贴近顾客,提供便利购物的社区化CVS(便利店),也正在成为千家万户中的“一家”。

  扎根社区,营造家庭氛围,也开始成为连锁零售企业改善经营质量、提高单店产出等门店活性化的重点课题。那么,店长如何打造有“家庭氛围”的门店呢?笔者认为社区门店零售服务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尤为注意。

  一是服务对象家人化。

  日本有一家电器店,至今仍保有家电外卖的传统。对,她就是被称为日本电器店“毛利王”的山口家电。毛利率(38%)高出行业平均13%;人均利润额达到行业平均的500倍;1年内顾客重复购买率达44.2%,5年内达21.4%——山口家电的成功秘诀便在于“把顾客当家人”。笔者前往该店拜访时,便亲眼见证了顾客戏称店长熊泽茂为:“比儿子还亲,还孝顺的人”。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日本,家人关系比主顾关系更重要。同理,在家人越来越分散,乡村留守人群、城市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我国,“把顾客当家人,让顾客把店员当家人”的山口模式,无疑值得借鉴。

  二是服务语言家庭化。

  既然是家人,那么职业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话术便退化为店员与顾客间交流的次语言了,而方言家常话则成为社区门店的主语言。

  首先,想请问作为店长的您,春节期间,见到顾客的问候语是不是“新年好”?其次,我想请您检省您的店员有没有也做到了这一点?再次,请您检省,平常的时候,“吃了吗?”、“您老又年轻了”、“小家伙长高了不少啊”等等家常话,是不是在您和您的店员的语言体系之中,是不是成为你们下意识的口头禅?还是你们仍然认为家常话难登大“店”之堂,不屑用之,依旧“满嘴跑术语,一脸冷冰冰”?

  三是服务内容家居化。

  虽然对于大多数门店而言,并无产品采购权,但是采购建议权则是门店的天赋之权。尤其是社区型门店,超市便利店自不必说,电器店等专业店也必须跳出行业的局限。

  以电器店为例,基于方便顾客的角度,可行使将灯具、锁具、线材、电工电料、五金小商品等与电有关的商品引进到门店的采购建议权,把门店打造成满足顾客家庭完全电气化产品需求的电气屋。四是服务行为的家事化。

  与销售功能为主的商圈店不同的是,社区型门店还必须是服务功能主导型门店。仍以电器店为例,非但要满足社区居民完全电气化产品需求,还要具备提供居民高效、安全、低耗等用电需求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从安装空调、维修电视等工务服务,到换灯泡、换配管等家务服务的延伸,大大提高店员到居民家“串门”频率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顾客来店的频率,从而大大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和门店业绩的稳定性。

  好店长,好邻居。唯有把顾客当家人,才是社区门店永续经营的生存之道。而对于那些繁华商圈的旗舰大店,虽然无法像社区店那样提供家庭化的服务,但是,在精神上把顾客当家人看待,行为上把顾客把当上帝尊重,则是提升本店与他店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不知店长们以为然否?

(作者曾任职家电制造业、家电连锁业、中央媒体等,现任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麦肯趋势零售行业首席顾问,长期从事家电流通市场研究及海外情报编译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