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供关系紧张、产品同质化严重、综合毛利水平不高、资金供给单一、资金链相对脆弱……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了国人对于曾一度被寄予厚望——缓解出口企业压力,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中国零售业重新审视的机会。国内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通过商品“盈利”而通过通道费“食利”的经营模式,是难以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承担起缓解出口企业压力和扩大内需重任的。
近20年来,被冠以“中国制造”的服装、五金、小家电等生活用品因其物美价廉走进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些代表高质量、低价格的中国制造商品却很少惠及到国内的消费者,形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制造商品的二元流通结构。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通过商品“盈利”而通过通道费“食利”的经营模式造成的。专家指出,一个不承担经营风险并放弃商品经营的零售业,是难以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有效地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因此也更难以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承担起缓解出口企业压力和扩大内需的重任。
日前,在南京召开的2009中国连锁百强•零售CEO峰会上,尽管有些与会的业内人士不太认可“零售食利”的说法,但对于转变零售采购模式、回归零售自营本质却给予了高度赞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不仅是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重塑零售价值的必由之路。
“食利”之殇
零售商原本作为顾客的购买代理,除了通过商品流通服务盈利外,还要承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但长期以来,为了回避这种风险,国内大部分零售商采用了联营、引厂进店及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进场费”的经营模式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习惯。
武汉中百仓储连锁超市总经理程军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如果在既缺少经营知识和技能、又缺乏资金的国内现代零售业起步之初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发展到如今,通道费“食利”模式则完全落伍了。这种模式不仅束缚了零售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年零售资金链风险报告》显示,在目前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中,应付账款是零售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平均占到资金总来源的四分之一,并且随着公司规模扩张和销售增长,来自于应付账款的资金也相应增长。收取通道费用、物业出租利润和投资收益也成了零售企业最主要的利润点。
中国连锁协会会长郭戈平分析认为,这意味着零售企业核心经营能力的丧失和利润波动风险的加剧,是不可持续的。“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行业已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零售业的经营正在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效益和效率转变。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要求我们及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
而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总裁陈晓也透露,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国内家电专业连锁,商品毛利的提升和发展远远不相吻合。从国外看,这个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在25%左右。国美等企业的财务报表里尽管已经把毛利改成了综合毛利,也就是说所有通过销售得到的这些收入加在一起,但总百分比还不过17%。
从中国零售行业的变化来看,家电专业连锁发展到现在,业态的演变已经超越了国内其他的零售行业。从市场的集中度、从行业整合的角度去观察,它已经完全领先于其他的零售行业。应该说,集中度在所有的零售行业之中,家电连锁已经达到最高的水准,和国际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集中度已经接近了。 虽然陈晓原本是想以此来回应业界关于零售商压榨供应商的指责,呼吁“大家应该公平理性地看待零供关系,零供关系也到了一个必须变革的时代”,但不经意中却也传递出了国内零售业毛利水平不高的客观事实。
另外,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除了经营风险加大、零供关系紧张外,这种“食利型”经营模式还给零售业带来了三大危害:一是导致国内百货店和连锁超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导致供应商把各种费用追加到商品价格上,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三是导致我国大多数零售商经营功能的严重衰退。
难怪程军呼吁:“中国零售企业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变革‘食利型’的经营模式。没有伤筋动骨的痛苦,就不会带来脱胎换骨的幸福。” 消费者导向
有意思的是,在峰会上,紧随程军之后发言的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却唱起了“反调”。“对于目前中国零售业是‘食利型’模式的观点,我不能认同。”王填说,中国零售业是“一群最可怜的人在干着最可怜的活”,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赚取的净利润不到3%。相反看看美的电器、看看恒安纸业的报表,每年的净利润都在两位数以上。“指责零售商是‘食利型’模式是不公平的。”
尽管如此,王填对于零售业本质的回归还是表示了高度的赞同。王填说,零售业采购模式的变革,一方面是零售业目前的客观形势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转变的实际需求。
尤其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阶层即将成为中国消费的主力军,中国消费结构肯定会发生明显变化;伴随着汽车的逐步普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商圈会变,购物的频率会变;农村消费市场的全面爆发和无店铺销售的大行其道,都要求传统的零售业必须变革。
不过,王填提醒,采购模式的变化一定是基于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采购模式变革的根本是要明确零售商采购的不仅仅是商品,零售商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是消费者或者一个消费群体生活的解决方案。
对此,郭戈平表示,目前零售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并且正在从前端店面的竞争转移到后端供应链上的竞争,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移到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从消费者变化来看,尽管高、中、低端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追求个性化越来越强烈,但对价值的要求是一致的。
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JosefC.Mueller也认为,今后零售业不能单纯从产品经营角度出发,更要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把消费者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对消费者有利才会对零售商有利。要把消费者作为销售的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考虑零售商的价值在哪里。
回归自营或是根本
无论是零售业目前的窘境,还是消费者的变化,都已经决定了零售业的变革势在必行。如何变,回归零售业自营可能才是根本。
陈立平说,现在相当多的零售商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商品采购并通过提高商品周转而获利的基本经营方式,而且多数卖场的销售也基本委托给了厂家的促销员。由于顾客的需求信息基本掌握在生产商的手中,除了供应商自发地调整商品以满足顾客需求外,零售商已基本失去了通过调整商品结构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当“商品的经营者”变成了单纯的“商品的组织者”,当零售商逐渐蜕化为地产商或零售物业管理者,经营创新和业态革新极为缓慢就不难理解了。也正在这时,重提零售业回归自营本质自然也就有了特别的价值。
“目前,零售业比创业初期更有条件加大自营、经销、买断等方式的比例。”郭戈平指出,只有真正通过自主经营,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才能真正为实现消费者需求服务,才能最终创造企业价值。比如在生鲜商品经营上,行业已经实现了重要的转变,即从以联营、出租为主转变为自营为主。 当然,由于盈利模式上过多依赖通道费用,很多企业都出现了采购职能简化、采购能力退化的情况。回归自营,强化采购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