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最近翻看了台湾知名经济学家熊秉元先生的经济学散文集《正义的成本》,书中通过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社会事例进行了剖析,简单的讲清楚了如何透过“成本与效用,风险与效用”的比较来看待周边人或事的合理性,而不是对错。结合最近工作实践的一些体会,简以成文,也算是活学活用。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经济活动单元—企业的天性;风险与效率、收益往往相生相伴,并且风险与效率、收益常常成反比。
在经营过程中如何权衡风险与效率、收益的关系,决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个性、文化,更重要的是企业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创新精神及企业生存的可能。
决定企业生存的是对核心风险的控制,对核心风险的控制才是企业长命不死的基础。哪些是企业的核心风险?不同行业的核心风险排位会有所不同,但共性的核心风险排位大致如下:
1、现金流的安全(现金流断裂,3个月内就死);
2、违反所在国家及地区的核心意识形态(违反此条,30天内企业就会被所在国家及地区的强力机关管闭,速死);
3、被客户抛弃(慢性死亡,或许3年);
3、被新技术淘汰(慢性死亡,或许1年);
4、被趋势淘汰(慢性死亡,或许5年);
5、没有赢利前景(超慢死亡,直到亏死)。
当下有一个误区,就是一些企业把现行的所有政策法规当作核心风险来对待,在不同的时代,当前政策法规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打车软件、拼车软件”虽然暂时有违现行法规,遭到部份地方政府及既得利益集团的打压与抵制,但因为此类互联网思维的打车、拼车软件把闲置社会交通工具运客潜力得以最大化的盘活,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个性的出行服务,这从当下及未来看都更比当前畸形的出租车公司制度更符合社会公众利益,过时的政策法规的修订只是时间问题。这就是“滴滴打车、Uber、嘀嗒拼车、滴滴专车”之类的互联网创新公司之所以能够顶着巨大的政策、法规与当前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仍然我行我素,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的原因。
打车、拼车软件虽然有违现行规则,但并没有触碰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最底限,即便“违法”,但生意盎然,并且因为市场潜力已经大到令投资者甘于冒险的程度。
决定企业发展速度及发展潜力的是企业对非核心风险的态度。
只要不是对核心风险的触碰,其余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收益+效率”显著大于风险承担后果的经营行为,都是可以系统思考,并可以尝试的。有此精神的企业,才能在市场大潮中激流勇进,不至于“坐吃等死”。
创新,即意味着风险,但更意味着前景及未来;守成,似乎能保证在可预见的“今天、明天”的安全,但是否会在“后天”不请自来的“野蛮人”闯入时轰然倒下,往往不得而知。
不能区分核心风险与非核心风险,常常将注意力放在显而易见的常识性非核心风险控制的企业,往往死不明目。如蜚声国际的诺基亚、柯达,重庆刚刚倒下的两三家企业及在当下及未来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能为客户省钱、省心、省时,不理解移动互联时代生意逻辑,仍然“抱残守缺,大而无当、平庸但自恋”的企业。
没有风险担当精神的企业难有强大、持续发展前景,没有风险担当精神的团队不能创造奇迹,甚至不能创造利润,没有对当前条条框框的反思与破除,对非核心风险的担当精神,就不可能用心思考,持续优化那些为了防范“千分之一”机率、即便发生也是“鸡毛蒜皮”的非核心风险而存在数载的制度、流程及冗员。哪怕时过境迁,哪怕刻舟求剑,认为“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延续”的思维,不知道潜移墨化的葬送了多少习惯了温水的“青蛙企业与青蛙型职业经理人”。
盛行平庸管理界的简单逻辑:有管理风险,就增派人手,反正雇员的薪水是老板掏,“花老板的钱”防“管理者的风险”,自然是很划算的买卖。
没有效益及效率意识的“泛滥型风险控制观”,或许也是作为市场经济活动单元的企业核心风险之一,只是这种核心风险是一种慢性毒药,初期症状相当隐晦且不易查觉,毒发之时企业机体早已病入膏肓,无药可解,倒下时双目难冥,唯余嗟叹时运不济或时事弄人。
TIPS:以上短文,有感于专注局部风险控制,忽视整体效率及效益的部门价值观;有感于专注当前利益,而忽略长远价值的短期价值观;有感于专注静态风险控制,而忽略动态效益的呆板价值观;有感于定位不明,忽略行业特征及市场竞争青蛙价值观。(谢尚伟2015年8月28日于华润24城)
- 该帖于 2015-8-29 13:48: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