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重申一个常识,商业行为的根本方式是用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实现营利,零售亦然。
前段时间去听某著名分类信息网站CEO的内部分享,他说过去7年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秘密,希望不要外传,但这里我不小心地外传一下,那就是:利润=营收-成本。听到这个答案时,我有点“失望”,进而是反省。
常常,我们不是不知道一些基本道理,但是缺乏合理的践行以及始终的坚持,容易跟风,容易用非正常途径营利,以为找到了捷径,取得了成功。
对于零售,我们是不是再问问:在现有情况下,各渠道环节能否赚到各自合理的利润?如果不能,如何改观?到底应该怎么赚钱?能赚什么样的钱?
健康的环境下,商品或服务的定价应该是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当然,“合理”是个比较虚的概念,但一个相对成熟的细分渠道,应该是会形成某种能够让行业良性发展的利润比例。
所以,我们应当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但如何降低又是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就商品而言,我认为,首先是不能通过降低商品质量来减少成本,而应采用其他有效的方式。
比如,通过科技化的设施和科学的标准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优化商品结构,并通过自采、直采、自有品牌、买断产品、独家代理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比如,优化组织架构,提高人效,间接降低人力成本。我认为,许多外资企业的聪明之处在于用相对高的薪资招聘到更高能力的人才,“榨取”他们的潜力和时间,来为企业创造利润,虽然个体上看,付出了更多的薪水,但从总体上看,其人力成本反而比大多数民企要低。再举这几年发展趋势良好的兴隆大家庭和胖东来的例子,也是给予了员工较为丰厚的报酬,而且员工的个体能效和贡献反而卓有成效。
除由商品的买进卖出赚取合理的钱之外,还应该开拓思路,创新经营模式:
例如,门店数到达一定规模,也做了电子商务网站,到达一定影响力,可以成为媒体,运用媒体的盈利方式来赚钱,比如广告(想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广告不是指上架费之类的,而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广告);
例如,提供多项增值服务进行收费,如顾客为在老家的父母购物并要求送货上门、安装、指导使用等,除收取销售商品的钱之外,完全可以收入额外服务的钱,如帮客户代购海外产品;
例如,在现金流充足且能够部分调用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或者为供应商等提供小额贷款。
为此,企业也需要不断练内功,提升科技化应用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打造卓越的供应链。
此外,我想说的是,自营好还是联营好、全部是自有员工好还是引入厂商导购员好,从某种角度看,是个伪命题,就像亚马逊开放第三方店铺入驻,其实是联营的一种形式,好不好呢?你可以说它会与亚马逊的自营商品形成冲突,但实际上呢,不但给了顾客更多选择,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竞争者,能够打造一个“生态系统”,即使亚马逊的其他竞争者都消失了,在这个系统里,还是有竞争,而竞争是“自然”进化的重要动力,有竞争有敌人才能无限发展。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看对长期发展的帮助,万物讲究的是平衡,不是一种事物占百分百的主导地位,就是有益的,最终是要选择与你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和合作伙伴,甚至是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