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企业文化氛围,让我想起了一个案例:某栋楼住着楼上楼下两户人家,楼下的夫妻三天两头吵架,大有闹到要离婚才痛快的迹象;而楼上的却几乎见不到吵架。于是,楼下的夫妻就感到奇怪了,怎么他们家就没有矛盾呢?
后来,楼下的这对夫妻主动到楼上去讨教,楼上夫妻答曰:每当发生矛盾,我们都首先往自己身上揽责任,寻找问题点,因为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是关联的,不可能与自己无关。这样,自己先反思,也就带动了别人的反思,在大家的共同反思过程中,矛盾发生的主要因素往往也就暴露了。而且由于是自己检讨出来的错误,自己当然也就愿意去改,所以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就小了,相互之间也非常乐意与对方在一起、并常常心存感激。
楼下的夫妻听了恍然大悟,以后每当他们再遇到问题时,就不是第一时间指责批评对方, 而是先问问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有没有责任,不论责任大小先担当起来再说。这样一来,通过奉行“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互敬和谐哲学(而不是原先奉行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互犯斗争哲学),最终让这个家庭从破碎的边缘走向了和平与和谐。
而我们常常见到的部门间关系紧张的那一类零售企业,大都是CEO们公然鼓励部门之间相互揭短、相互斗争,特别是商品部与营运部之间的斗争,有时简直像两个派系的混战。CEO们大多很少鼓励部门间的自我检讨,而一遇到自我检讨,又往往演变成表扬与自我表扬的虚伪敷衍,问题最后还是摆在那儿无人解决。
遇事自我检讨,应该从CEO做起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因为任何事情的错,一定可以从CEO这里找到源头:可能是CEO失察、用人不当;可能是对制度流程关注不够;或可能是CEO的领导艺术欠佳……一旦CEO们自己先检讨了(因为CEO只负宏观上的责任,具体责任一定是由下面的人来承担的),若是还有人躲到后面想搪塞责任的话,就可以毫不客气地严责了。如此一来,企业内也就没有人敢抱侥幸心理推脱责任了。
遇事先自我检讨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每个企业这样做了,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产生效果差异的关键,在于你是真检讨还是假检讨。若是假检讨,大家都挑无关紧要的影响因素说,看似都互相检讨了,本质还是一团和气,最终,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若是真检讨,每个人都能够从影响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关键原因、核心原因来反思,这样一定会有真正的效果,当然,这就依赖于CEO们的领导艺术了。
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可以奉行“外圆内方”的领导艺术,在部门内部率先建立起这样一种互敬和谐的团队氛围。笔者曾经在一个大公司领导商品部、后来又领导一个大的营运部门,当时,我就尝试过建立这种互敬和谐的文化氛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中国是一个讲究情理法的人治社会,而不是西方国家的那种法理情的法制社会。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演变,一直是遵循血缘、地缘、族缘的宗族式社会法则来运行的,寻根的理念在中国的几千年文化中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家长制在中国不仅不会被消灭,还会被发扬光大。只是现在的“家长制”,已经不是以前封建社会那种没有自由平等、只讲威权的家长制了,而是一种新型的、兼顾了自由平等、亲情权威的新“家长制”。
主张一切用制度去约束,在中国往往是行不通的,但是,没有制度做底线,一切都靠领导的一句话,也同样是行不通的。从情入手,博得大家舒心悦心;以理疏导,说得大家口服心服;以法规制,建立原则底线,避免和稀泥。没有原则的感情是短暂的、虚假的,不讲感情的原则是僵硬的、冰冷的。
只讲制度不论情理,且不谈这样的企业文化在中国难以建立,即便建立了,也多半会因为过于刚性,尽管执行起来有效率,却难以有真正好的效果。好的效果是以合理来度量的,只有合理了,才会有效,才会长久。所以,只有情、理、法的恰当结合,才能够创造出一种好的执行力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