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资讯  带你解读不一样的零售业

【终极调查】你所不知道的国民消费行为(上)

 
 

  引言

  随着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市场的蓬勃发展,现代零售渠道(包括超市,大卖场等)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最新统计,现代渠道销售额约占城市快速消费品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增长速度高达14%,明显快于中国GDP的增长。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渠道也越来越受欢迎,虽然目前在销售总额中占比不到2%,但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仅过去一年便增长了53%。

  我们深切希望,本报告的分析研究,能够为那些正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品制造商和零售商提供经

  验教训,从而帮助其及时抓住正在壮大的中产阶级不断提高的购买力。当然,很多零售商已经大举扩张,但由于缺乏详细、实时的数据支持,未能把握先机,并真正实现业绩的提升。相信零售商能够凭借本报告的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真实购物行为,从而充分地把握历史机遇。

  从今年6月份开始,我们发表了具有独创意义的系列报告《百里挑一,还是三心二意?——解析中国消费者购物行为》,该系列报告通过观察并分析消费者在购物时的真实行为,阐述并分享了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具有深远借鉴意义的独到见解。该系列报告是贝恩公司联合Kantar Worldpanel,对中国40,000 户家庭的真实购物行为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共涵盖20个省份以及4个直辖市的373个城市。首篇报告着重研究了中国购物者在26个重要消费品品类的购物行为,覆盖饮料、包装食品、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四大类。系列报告二则从城市级别、品类属性以及购物者所处的人生阶段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消费者的真实购物行为(见图1)。系列报告三中,我们研究并分析了外资和本土消费品品牌之间激烈的竞争格局。

  在本篇系列报告四中,我们将着重探讨购物者行为研究对现代渠道零售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购物者在现代零售渠道的购买频率正在小幅较少,但平均每次购物的消费总额增多,所购买的单件商品的平均价格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 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电子商务正在经历爆炸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购物者开始尝试网购,并趋向于购买一些单价偏高的品类,但是网购的单件商品的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

  图 1:.本报告观察并研究了Kantar.Worldpanel数据库所覆盖的4万户中国家庭的真实购物行为

  • 正如我们在第一篇报告中所述,在所研究的大多数品类中,当消费者购买某一品类产品的频率增加时,他们通常倾向于尝试该品类中更多的品牌。我们称之为“多品牌偏好”行为,即在相同的购买场合或消费需求下,消费者是“三心二意”的,他们往往倾向于在同一品类中选择不同的品牌,而非忠于某一个品牌。现代零售渠道的迅速扩张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品牌选择和更为丰富的促销信息,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多品牌偏好”行为的发展。正因如此,消费品公司必将加大对零售门店的营销投入,以不断鼓励购物者选择自己而非竞争对手的品牌,这一趋势将有利于零售商得到更多的店内活动支持。

  • 尽管现代零售渠道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商品选择,少数领先的品牌和商品却贡献了大部分的销售额。这意味着,过分倾向于征收新品入场或上架费的零售商,其货架空间和流动资金或将被那些贡献极低的商品占用

  ? 研究证实,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消费者的购物偏好和行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零售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以区域性发展为基础。领先的零售商通常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相当数量的门店和较高的市场渗透率,同时还能通过有效的零售模式吸引消费者不断光顾其门店,并激励消费者增加其每次购买的花费总额

  报告全文

  多元化且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零售市场目前,在中国各大城市,快速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额的一半以上来自于现代零售渠道,其过去一年(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增幅达14%。大卖场和超市是现代渠道最主要的两个业态,前者在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份额高达27.4%,后者为24.8%,传统渠道的杂货店则为 23.4%。大卖场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大幅度的增长,达到了16%,超市则达到12%。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渠道虽然仅占城市快消品销售总额的1.5%,但在过去一年实现了53%的爆炸式增长,网上购物者中半数以上为年轻家庭。

  过去一年,大卖场和超市的渠道渗透率(即在某一特定渠道购物的家庭户的数量占总家庭户的比例)略有增长(注:对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数据与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的数据进行比较的结果)。大卖场的渠道渗透率提高了2.3%,超市则提高了0.6%。想比之下,消费者在快速消费品品类的年度总花费增幅更大。每个家庭户在大卖场的年均消费额增加了13.9%,在超市的年均消费额则增加了11.1%(见图2)。

  图 2:.现代零售渠道的快速消费品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家庭年均消费总额的增长,电子商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猛

  虽然消费者的年均消费总额在增长,他们光顾门店的次数却有所减少。每户家庭在大卖场和超市这两大渠道购买频率均略出现下降(见图3)。

  图 3:.消费者在现代零售渠道的购买频率出现下降,单件商品的零售均价上升,与此不同,通过网络购买的商品单价更高,但其零售均价呈下降趋势

 

  与去年同期相比,2012年消费者在大卖场和超市的购买频率分别下降了4%和8.4%。但是,购物者平均每次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所增加。在大卖场渠道,平均每次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了5.7%,超市则增加了6.2%。研究发现,除了购买更多的商品数量,消费者购买的单件商品的平均价格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卖场平均上涨了12.3%,超市则上涨了14.2%。其背后的原因包括更大的产品包装、不断上涨的零售价格以及消费升级等。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37.9%的增长。电子商务越来越高的渗透率推动购物者户均在线消费总额上升了11%。虽然消费者者减少了光顾大卖场和超市的频率,但他们访问电子商务零售网站的频率却较去年高出了13%。此外,尽管在线购物者平均每次的商品数量增加了4.4%,但单件商品的平均价格有所降低。事实上,购物者通过电子商务渠道购买的每件商品的平均价格显著高于现代零售渠道。原因在于,购物者倾向于通过网络购买价值相对较高的品类,比如化妆品、进口商品、婴儿纸尿裤等。

  在购买不同品类时,中国的购物者表现出明显的渠道偏好(见图4)。

  图 4:.不同品类的渠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专卖店渠道对化妆品和婴儿用品品类相对更重要,一些饮料品类则比较侧重在传统的杂货店渠道销售

  例如,40%的面巾纸是通过大卖场售出的, 而通过该渠道售出的化妆品仅占15.8%。消费者更加愿意在专卖店或通过网络购买彩妆、护肤品、纸尿裤或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品类,仅此四大品类的销售份额就占网络购物总额的60%左右。而对于啤酒、即饮茶、碳酸饮料和瓶装水等品类,消费者则仍喜爱通过杂货店这类传统渠道进行购买。

  零售渠道的动态发展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影响

  数据显示,所有业态的现代零售渠道在中国大中型城市都很常见。尤其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现代渠道的快速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总额的一半以上(见图5)。

  图 5:.在规模较大的城市,现代零售渠道的重要性较高.

  我们发现,由于现代渠道为购物者提供了更多的商品选择,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多品牌偏好”行为也相对更为普遍。例如在去年,一线城市平均每户家庭购买饼干的次数是21次,所购买的品牌数是8.4个,五线城市平均购买次数为10.7次,所购买的品牌数仅为4.7个。

  由于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多品牌偏好”行为更为普遍,品牌商和现代渠道零售商按照城市规模来确定对“多品牌偏好”品类的促销投入就合乎逻辑。对于具有“多品牌偏好”行为的品类,城市规模越大,在促销方面的投入也就越大(见图6)。

  图 6:.在规模较大的城市,由促销投入产生的销售额比例更高,总体而言,对于“多品牌偏好”行为的品类和“品牌忠诚”行为的品类,这一比例差异不大

  以去年为例,在“多品牌偏好”品类中,一线城市因促销投入所产生的销售额占现代渠道总销售额的31%,相比之下,五线城市仅有13%。相较“多品牌偏好”品类,零售商在“品牌忠诚”品类的促销投入并无显著差异。在“品牌忠诚”行为品类中,一线城市因促销投入所产生的销售额占现代渠道总销售额的25%,而在五线城市,这个数字仅为10%。在本系列报告的首篇报告中,我们的研究表明,对“品牌忠诚”行为的品类,没有必要像“多品牌偏好”行为的品类那样高频率地利用店内促销来刺激销售,因此品牌商和零售商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促销投入对那些属于“品牌忠诚”行为品类的品牌的有效性 。

  

  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尽管现代渠道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商品选择,但只有一小部分品牌和商品贡献了绝大多数的销售额。比如在衣物洗涤剂品类,前5大品牌在现代渠道及各大零售商均占该品类销售额的65%左右。

  上述发现表明,现代渠道的零售商有必要考虑减少上架的商品数量,为销售额较高的商品提供合理的货架空间。但在中国各地,各大零售商往往为了向供应商收取“新品上架费”,不断增加商品数量。最终导致其货架空间和运营资本不得不被销售额极低的商品所占用(见图7)。

  图 7:.很多零售商往往趋向于销售大量占用货架空间和流动资金,但对销售收入贡献又相对较低的商品.

  此举影响到底有多大?通过对中国两家大卖场在个人护理和饮料品类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销售额排名后25%的商品仅占总销售总额的3%甚至更低。

  如果零售商能有选择地将销售额极低的商品下架,就能为购物者进行商品选择提供便利,而且通常能进一步提高销售业绩。例如,某家大卖场下架了40%的低销售额商品后,80%的消费者并没有发现商品数量有所变化,甚至有15%的顾客认为商品选择反而变多了。这一改变不仅方便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更将销售额提高了25%。当然,零售商需要谨慎运用品类管理进行科学的商品筛选,并非所有销售额贡献低的商品都必须予以淘汰。

  大卖场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启示我们在零售行业的经验表明,零售商的整体业绩与其在特定区域内的市场份额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渠道的领先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对上海和武汉这两大重要城市的主要大卖场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发现,特定区域内市场份额的增长源自两个驱动因素:零售商的门店数量和销售面积。成功的零售商最初凭借这两方面提高其市场渗透率,然后通过有效的零售模式,将门店数量优势转化为最终销售额。武汉的中百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大卖场渠道中,中百的渗透率最高,同时也实现了最高的销售额,这绝非巧合(见图8)。

  图 8:.无论在哪个城市,渗透率是各大卖场业绩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点击查看下篇★,转载注明来源于联商网

欢迎关注联商网,扫一扫关注【联商网微信订阅号】

我们只为您推送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行业资讯

发表评论

海外新闻热点
海外实务热点
图片新闻
营销策划
店长
联商视频
2017海信智能商...
物美超市采用电...
Tiger老虎啤酒亚...
贱贱的保时捷讽...
博客精选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会员注册
联商网电话:0571-87015503  传真:0571-87015503-813  Email:webmaster@linkshop.com  
浙B2-20070104   版权所有 ©200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