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便利店不好玩!意思是说,便利店投资是个无底洞,没有一定品牌、管理与技术的支撑,很难“玩”得下去。目前我国便利店正处于转折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年轻消费者日益成为便利店的主顾。上海商学院对上海十个便利店品牌的调查显示,上海便利店约有七成顾客是青年人。这个调查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某些便利店来说,年轻人是主流是无可厚非的。这一状况改变了以往便利店无差异的营销格局。
二是便利店选址紧跟着顾客的行踪。从家门口开始到地铁站再到商务楼、大型购物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等,便利店选址区域大大扩展,新店不断涌现,所以,很多消费者对便利店的依赖程度大有超越超市与大卖场的态势。7-11还把便利店开进了商务楼,替代了商务楼食堂,每到午餐时间,便利店就像一个大食堂。这一变化引发便利店从商品结构到店铺规模、设施配置、卖场布局等一系列变化。居民小区门口的便利店现在还提供送餐服务,不仅年轻人早上吃便利店的饭团、三角包、三明治、豆浆等,在家的单身中年人也成了便利店的常客。对中餐,他们的评价是十二个字:价格适中,送餐到家,口味尚可。
三是部分外资品牌便利店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张。以上海为例,好德、可的、快客、光明、良友、罗森、喜士多、全家、7-11等便利店品牌,截止今年上半年,市内门店总数为4807家,其中,海外品牌便利店1347家,占市内门店总数的28%。在海外品牌中,尤以全家的发展速度最快,今年上半年已新开130多家门店,总数超过700家,约占全市便利店总数的15%。调查显示:超过50%的消费者表示最常去的便利店是全家。由此可以看出,本土便利店的地盘优势岌岌可危。
四是规模化与区域化同步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30家便利公司,总计有门店数23524家,平均每个公司达784家,其中,门店数超过500家的便利公司有17家,平均门店数为1203家,实现了规模化经营。30家便利店公司覆盖广东、上海、南京、青岛、湖北、天津、北京、河北、哈尔滨、太原、四川、成都、武汉、广州、深圳等地,便利店的市场覆盖面正在日益扩大。
五是线上与线下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便利店借用实体平台加快了信息平台建设,渐进式发展预购、代购、快递收发等业务。另一方面,快递业近年来也对零售便利店业务情有独钟,先有中国邮政EMS在2007年开始与广州的7-11开展代理业务;而后国内最大民营快递顺丰也打算自己建设便利店,并在深圳开始试点;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家油品企业也以加油站为平台开发了非油品业务,并且试图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便利店业务。
从国内外便利店的发展类型来看,便利店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会发展出特定的模式,我们既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用一种模式来推进各地便利店的发展,更没有必要将便利店划分为“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凡是适应消费需求的模式就是好的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本土便利公司培育了比较成熟的便利店顾客群,却又来了全家与7-11。所以,如果本土便利店不加以提升与转型,将会前功尽弃。
虽然便利店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城市型的便利店更像一个餐馆,其实他们做的就是餐饮服务,国内有些超市、便利店、面包店也申领了餐饮执照,零售店做餐饮,是趋势。如美国的7-11便利店,陈列丰满,有水果售。台湾的全家便利,卖场布局比较宽敞,即食品很丰富,且有水果供应,一盒去皮的“爱文芒果”42元新台币,约合9元人民币。五粒装费力罗巧克力售59元新台币,约合12.8元人民币,同样规格的巧克力在上海久光百货地下室的屈臣氏则卖18.5元,比台湾的全家贵30.8%。台湾的7-11也有打折销售,虽然不打价格战,但便利店也不能漫天抬价,给顾客实惠,以好的服务为基础,再给予实惠,消费者何乐不为!所以,便利店绝不应该是“高价商店”。孤独的时候,有便利店关心你!这就是便利店!

